江洪渔港,渔船浩浩荡荡驶出港湾。
8月16日12时,遂溪县江洪渔港码头人声鼎沸,“三二一,请吹角螺!”随着主持人清脆的倒数,浑厚的角螺声划破长空,“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暨2025年广东遂溪(江洪)开渔周文旅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码头上,醒狮腾跃踩桩,锣鼓震耳欲聋。这里早已挤满了举着手机、相机的市民游客,孩童骑在家长肩头,踮脚望向海面。海监船鸣笛领航,近800艘渔船竞相驶向大海。引擎声、鸣笛声与岸边欢呼声交织,壮阔景象让众人快门不停。
本土推荐官登台展示“江八鲜”海产品。
这场以“甜美遂溪 渔美江洪”为主题的开渔周,从8月15日持续至21日。近年来,遂溪紧扣省委“1310”具体部署与遂溪文化强县“1+3+6”三年行动计划,以“渔业为基、文化为魂、旅游为翼”,将千年渔港的渔家传统与乡村振兴需求深度融合,让开渔仪式从单一民俗活动,升级为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的“经济引擎”,为遂溪“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滨海活力。
“渔获之夜”音乐晚会启幕。
民俗焕新:非遗与渔文化点亮开渔盛典
开渔仪式现场,《耕海江洪》视频展播勾勒江洪渔风渔韵;《渔鼓鸣航》以国潮舞狮搭配激昂鼓乐,敲出开渔喜庆节奏;非遗表演《游鱼庆丰》中,演员身着“鱼形”服饰灵动游弋,将渔家“渔获满仓、平安归来”的祈福传统具象化,引得台下掌声不断,千年渔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江八鲜”推介环节成为文化与产业的纽带。江洪鱼鮔、鱼干、白仓鱼、东风螺、明虾、扇贝、皮皮虾、花蟹8种特色海产品,通过“模特携产品模具走秀”逐一亮相,解说员同步讲述每款海鲜的生长环境与渔家故事。“江洪鱼鮔用传统工艺腌制,保留海鲜原汁原味,是老一辈渔民传下来的美味”,解说声落,观众纷纷举手机记录。“既记住了渔产,更懂了江洪的渔文化”,来自珠海的游客陈先生感慨道。
渔创工坊打卡区同样热闹。“八鲜过海”布景旁,孩子钻进巨型海鲜模型,家长抓拍趣味瞬间;“蚝事发生”主题区,年轻人调整手机角度,定格海鲜元素创意画面;“海边日落餐桌”布景前,老人主动让子女记录与“海景”同框的温馨时刻,市民群众以饱满热情沉浸式感受开渔节魅力。刚上六年级的广州游客小刘,已是第三次随母亲来江洪,他笑着说:“这里有海有渔船,还有醒狮表演,很好玩,就盼着坐船出海,瞧瞧海上风景,感受自由的味道。”
歌手登台献唱。
文旅融合:多元活动让游客“留下来、玩得好”
开渔周不只是“看开渔、吃海鲜”的盛会,更通过丰富文旅活动,让游客深度感受江洪魅力,实现“留下来、玩得好”。活动精心设计的“5公里慢享江洪”打卡路线,串联江洪港、仙裙岛、笑口滩、龙舟文化广场等核心节点,成为游客体验江洪风情的热门选择。
此外,“乐享江洪”主题音乐会、“渔获之夜”音乐Party、“分享之夜”演出等活动,将乡村音乐与渔家文化相融,本土歌手演唱的《美丽江洪》《海边的家乡》,唱出江洪风土人情;当天举办的沙滩足球赛,更让游客在运动中感受滨海活力,赛场周边加油声不断,整个沙滩成了欢乐的海洋。
“第一次来江洪,不仅看了开渔盛况,还带孩子赶海、听音乐会,比单纯看海有意思多了。”来自茂名高州的黄女士说,一家四口已计划好接下来去仙裙岛看日落。从广州来的退休夫妇李奶奶和老伴,对江洪赞不绝口:“这里的海干净又安静,渔船出海时特别激动,现在就盼着晚上吃新鲜海鲜。”
推介江洪海产品。
产业赋能:全链条激活滨海经济新引擎
开渔周的热闹背后,是江洪镇以“农渔旅融合”推动产业发展的深层布局。
烤生蚝、炒蟹钳、白灼虾、杂鱼煲……夜幕一降临,码头周边的海鲜摊位便热闹起来。橙黄的灯光下,一张张餐桌坐满了吃客,新鲜海产从捕捞到端上餐桌的便捷,让“渔港夜食”的沉浸式氛围愈发浓厚。
“晚上6点到8点是客流高峰,单烤生蚝一天就能卖上千只!”摊主梁师傅边翻烤生蚝边笑着说,开渔周的客流比平时多了好几倍,“不光有湛江本地食客,还有不少从广州、深圳来的游客,都说咱江洪的海鲜鲜得地道。”
这场热闹的“海鲜夜宴”,不仅让个体户的收入涨了不少,更带动周边民宿、便利店生意跟着红火,悄然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夜间消费生态圈”。
事实上,江洪早已将海洋经济与文旅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突破口。过去一年,江洪推进新型城镇化:S375省道江洪段拓宽黑化完成,仙裙岛、笑口滩等串联成的滨海景观带舒展延伸,人工鱼礁建设为生态修复和旅游奠基;文旅产业活力初显:今年海上龙舟邀请赛吸引超6万人次现场观赛、线上直播观看56.6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近千万元;去年开渔节首日渔获交易量突破1200吨,成交额超2000万元,同比增长20%。
“我们举办开渔周,创新在于借力‘媒体+’,塑造滨海文旅新名片。”江洪镇党委书记吴俊表示,江洪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做强海洋产业,拥抱智慧渔业;深化文旅融合,完善旅游配套;提升城镇品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渔港小镇;用好“媒体+”动能,探索“媒体+渔业”“媒体+文旅”“媒体+美食”等创新模式,让千年渔港焕发新活力。
沙滩足球赛。
游客在江洪渔港“打卡点”合影。
开渔周文旅活动吸引大批游客。
媒体助力:“线上+线下”让遂溪名片走向全国
“酒香也怕巷子深”,江洪优质渔产与独特文化能“走出去”,离不开“媒体+”的强力助推。开渔仪式现场,无人机盘旋上空,跟拍“千帆齐发”壮阔场景;仙裙岛上升起寓意“江洪海域、丰收、渔火与朝阳”的彩烟,交织成绚丽“烟幕墙”,这些画面通过直播实时传向全国。
此次开渔周还专门搭建“媒体+赋能中心”,邀请全国抖音达人、小红书KOL、国际网红主播及文旅专家齐聚现场。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体验”模式,达人与主播走进渔港、仙裙岛等,用镜头记录开渔盛景与渔乡风情,实时分享赶海、品海鲜的体验。“我们刚发布‘江八鲜’推介视频,评论区就有好多网友问购买渠道,还有人特意打听开渔周活动安排。”网络达人“大只婷”笑着分享,仅直播1个多小时,直播间观看人数就突破2万。
媒体助力不止于“宣传”,更搭建起“供需桥梁”。遂溪县近期印发《遂溪县“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紧扣“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核心目标,明确八大重点任务,着力推动实现促消费、促外贸、促文旅、促农民增收、促媒体转型五大成效。通过以传播力塑造农产品品牌价值、以聚合力激活乡村产业生态,遂溪不仅让“遂溪好物”走出深闺、走向广阔市场,更依托“媒体+产业融合”模式构建起长效发展机制,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如今的遂溪,正以开渔周为起点,在“农渔旅融合”道路上稳步前行。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持续延伸、文旅品牌影响力扩大,这座北部湾畔的县域正以“海”为笔、以“融”为墨,将千年渔港的文化底蕴、滨海资源转化为“百千万工程”的实践成果,不仅让渔民的“钱袋子”更鼓、游客的“体验感”更足,更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滨海乡村振兴新路,为广东县域高质量发展书写下生动的“遂溪答卷”。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