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湛江港,港口码头吞吐着全球货物。 记者 欧阳泽 摄
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各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相关规划布局日益增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2月,广东省印发《关于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快部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面向当地产业需求打造特色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当前,湛江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制造业、农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是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增强区域经济辐射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深刻认识生产性服务业的
核心内涵和重要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是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特征,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专业化中间服务的产业集合。相较于传统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以生产者为服务对象,是为企业生产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行业。其依托专业化分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贯穿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覆盖物流仓储、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科技研发、商务咨询等多个行业领域,堪称产业升级的“催化剂”与“润滑剂”。从国际经验看,发达经济体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整体占比普遍超过50%,是支撑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在全球价值链深度重构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塑区域竞争力的战略支撑点。
生产性服务业助力湛江
服务国家战略重塑竞争新优势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简称“两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从区域战略看,湛江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多重战略交会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可构建服务自贸港的现代供应链体系,打通要素通道;另一方面能强化与东盟产业链协同,提升区域开放水平。从城市转型看,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发展质效的关键路径。借助科研力量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依托现代物流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产业链效率;创新金融手段解决中小企业信贷难题,改善融资环境。同时,其集聚效应能够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汇聚,优化产业生态,实现经济质量效益双提升。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指出,产业发展须立足要素禀赋结构。临港工业、海洋资源与区位优势为湛江发展特色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坚实基础。目前,RCEP区域一体化进程与海南自贸港建设加速推进,亚太区域产业链正经历深刻重构,这为湛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重要契机。具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从三个维度赋能湛江发展:其一,通过将港口枢纽优势转化为航运金融、供应链管理等高端服务能力,提升区域价值链中枢地位;其二,通过打造服务海南自贸港跨境平台,强化与东盟产业链深度协同;其三,通过推动传统临港产业向数字化、服务化转型,增强湛江在环北部湾城市群的辐射能级。
构建湛江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生态
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结构性短板,表现为信息和科技服务等高附加值领域占比相对不足、服务供给与产业升级需求不匹配等。因此,需以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强化空间布局、产业升级、市场主体、制度创新四维协同,着力构建具有湛江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新生态。
(一)空间布局:构建梯度承载格局
立足“港口型城市”“海洋经济高地”等禀赋优势,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以湛江湾为核心、东海岛临港产业带为支撑、徐闻对接海南自贸港前沿为节点的“一核多极”体系:湛江湾聚焦航运服务集聚区、数字贸易创新园等高端平台建设,东海岛依托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等重大项目发展工业设计、智能运维等生产性服务,徐闻建设海南自贸港跨境物流分拨中心等服务平台。这种梯度布局既能发挥港口枢纽的辐射效应,又能通过功能分区实现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核心引领——极点支撑——节点联动”的空间格局。
(二)产业升级:推动港海特色突破
产业培育需聚焦海洋经济、临港工业等特色优势,构建差异化发展路径。一是立足港口优势,深耕现代物流、航运金融、保税维修等港口衍生服务,推动港口服务从传统装卸向供应链管理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推动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升级。二是围绕高端钢铁、石化产业、海工装备等产业,培育壮大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服务等专业化服务集群。三是结合海洋经济特色,培育海洋科技服务、冷链物流等产业领域。此外,以数字化转型重塑产业生态,加快部署5G+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培育智慧冷链物流、水产区块链溯源等新业态,推动传统临港产业向服务化、智能化跃迁。
(三)主体培育:打造引育协同生态
市场主体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要重点突破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关键领域,促进其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具体路径上,建立“引强育本”协同机制,既要吸引国际航运服务商设立区域运营中心,更要扶持本土数字化服务商开发适配水产、小家电等特色产业的解决方案,借助湛江湾实验室等技术力量搭建海洋科技服务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向水产种业、海工装备等领域转化。通过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形成“国际龙头+本土冠军”的产业生态。
(四)制度创新:强化要素赋能支撑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需破解人才、资金、数据等要素瓶颈。在人才供给上,创新“港产城才”联动机制,引进国际高端服务行业人才,联合广东海洋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开设航运金融、供应链管理等专业;在金融支持上,探索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专项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在数据流通上,探索数据要素跨境流动试点,推动与东盟国家在船舶注册、海事法律等领域数据共享。同时,强化开放协同效应,借助自贸试验区政策红利,深化与东盟服务贸易合作,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服务品牌。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连接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纽带,其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将为湛江破解产业发展瓶颈、重塑区域竞争优势提供重要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要以空间布局夯实发展基础,以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以主体培育壮大市场力量,以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将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成为激活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助力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共湛江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