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海上戈壁变绿洲

——南海岛礁绿色生态可持续建设见闻

2025-08-22 13:44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通讯员 何铁城 钱晓虎 张大禹 黄鑫陇 记者文秋华

银色沙滩边一汪浅水,周边自然生长着海洋漂来的水芫花、通过鸟类传播的马齿苋等植物,绿意盎然,科研人员介绍说,这是近自然盐生沼泽,其形成需要良好的海水水质、土壤条件和丰富的植物种源。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南海座座岛礁碧海澄澈、绿树成荫,原本如同戈壁的白茫茫的珊瑚礁沙滩变成了绿意满眼的海上家园,人与自然正在这片海洋国土上和谐共生。

西沙东岛上的抗风桐林与成群鲣鸟。通讯员 张国雄 摄

扎根——用绿树绘就南海岛礁全新底色

“在岛礁种树比登天还难。”在南沙呆了20多年的二级军士长胡冬冬抚摸着饱经风霜的树干说道。岛礁官兵们用了数年时间才探索出先用木麻黄筑起防风屏障,然后在背风处育苗、开垦菜地、试种热带植物等方法,一点点摸索岛礁绿化的门道。

在岛礁,官兵们有个传统,每次上礁,大家都会自发地从家乡带来种子。没有泥土,他们就趁着换补时机,肩挑背扛,像燕子衔泥般,一点一点从陆地运来;没有合适的土地,他们便充分利用水杯、泡沫箱等一切可利用的工具,装满泥土,将其当作培育生命的摇篮;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没有植物能够轻易存活,他们就一次又一次地尝试。

天南海北汇聚而来的种子,与官兵们一同在这片土地上,与恶劣的环境展开激烈的抗争。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坚持,终于,一朵顽强的小花在南海的版图上绚丽盛开,大家开始试着在岛礁上种下更多植物,决心在岛礁上开垦一块菜地,这样在台风天,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

礁盘上遍布坚硬的珊瑚礁,挖掘时锄头落下,只溅起串串火星,进展极为艰难。好不容易选定一处相对平坦、便于开垦的区域,搭建防护设施时,新的挑战又摆在了官兵们面前:防台风的钢架结构需要精准焊接,可海风裹挟着盐雾,使得焊接口极易生锈,焊接工作常常需要反复进行;防暴雨的排水系统设计也并非易事,礁盘地势平坦,排水管道铺设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积水。官兵们趴在地上,用皮尺仔细测量,用铁锹奋力开挖。终于,在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下,一块菜地初见雏形。

种子撒下,官兵们却又发现地下水位过高,土壤含盐量严重超标,根本无法直接用于种植。盐碱化问题成为了巨大的拦路虎。播下的菜种,要么被咸潮无情地“腌”死,要么被高温炙烤得蔫头耷脑。官兵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尝试用淡水反复冲洗土壤,混合从大陆运来的腐殖土改良土质,还搭建起防咸水的隔离层,用塑料膜和沙袋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防线。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菜地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喜悦,看着自己亲手种出的蔬菜,官兵们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中士杜传义也已在岛礁守了8年,他的双手布满老茧,那是常年搬运物资、种植树木留下的印记。即将离开岛礁,杜传义获得了在“老兵林”种树的机会,他选了一株木麻黄幼苗,小心翼翼地将树苗放入坑中,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自己的孩子。填土时,他特意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把里面的故乡泥土撒在根部。“这是上次休假时,我特意从家里带过来的。”他声音有些哽咽。

老兵林、荣誉林、卫士林……这些树木,是官兵们坚守的见证:有的萌发于执行任务的间隙,承载着忙碌中的执着;有的生长在战友互助的岁月,记录着军旅的温情。每一棵树都是一段坚守的岁月,诉说着南海卫士对祖国的赤诚,而这份忠诚,也在南海滋养出一片片绿色。

南海岛礁守备部队官兵正在进行海水取样。通讯员 石清 摄

建设——用科技构筑新型岛礁生态治理格局

“老一辈官兵怎么把岛礁交给咱们的,咱们就要更好传接后来的战友!”这是南海官兵共同的信念——守岛守礁,不光要守住,更要守好。近年来,南海岛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牵引,加快创新技术手段,推动实现岛礁生态可持续发展。

午饭的烟火气息刚刚散去,美济礁官兵们便迅速行动起来,将用餐后的餐厨垃圾收拾妥当,运往饭堂后方的垃圾转运点。中士孙浩天驾驶着餐厨垃圾回收车驶离岛礁生活区,在一栋平房前稳稳停下。孙浩天与环保工人合力将10余桶餐厨垃圾卸下,倒入一台庞大的机器中。机器内部,餐厨垃圾正经历着高温消毒、微生物发酵降解等一系列神奇的转化过程,散发的异味正是它创造变废为宝奇迹的独特印记。官兵们一日三餐的食物残余,摇身一变成为了养护绿植的宝贵肥料,实现了餐厨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走出了一条资源可再生利用的生态环保发展新路。守礁官兵利用这些有机肥,在岛礁上开辟出了一片片生机盎然的菜园。

除了滋养菜地,剩余的有机肥还肩负起改善岛礁土质的重任。岛礁土地多由珊瑚砂、石灰岩构成,土质贫瘠且保水性极差。近年来,南海岛礁守备部队大力开展岛礁土壤改良行动,将有机肥均匀铺洒并深耕入土,为岛礁土壤注入了强劲活力,使其肥力不断提升,曾经寸草难生的土地,如今也能承载更多植物茁壮成长。

在渚碧礁海洋环境监测站,海底世界宛如梦幻画卷在LED屏幕上徐徐展开,屏幕右下角,海水温度、盐度、PH值等信息每10分钟更新一次。“这是我们岛礁周边海域的实时景象。几年前,我们搭建了这套海洋环境检测系统,通过这些水下摄像头,我们可以24小时不间断监控周边海域生态环境。”一级上士谢江河指着屏幕上正在游曳的鱼群说。

谢江河介绍,就在几年前,这片海域也曾经历过一次生态危机。几年前,通过水下摄像头,官兵们发现水下珊瑚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守备部队与中科院专家迅速展开研究,很快锁定罪魁祸首——长棘海星。成千上万只长棘海星如同肆虐的蝗虫,疯狂啃食着珊瑚。守备部队和科研院所果断采取行动,及时打捞大量长棘海星,成功遏制住危机蔓延,避免了珊瑚礁遭受更大破坏,守护住了这片海洋的生机。“这套监测系统就是守护岛礁生态的‘千里眼’‘顺风耳’!有了它,我们就能更精准地守护这片海域的生物多样性,为海洋生物撑起坚实的‘保护伞’。”

借助科技的力量,南海岛礁先后建设完成滴灌系统、海域监测系统、水质净化系统、厨余处理系统等生态环境保护系统。与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搭建起覆盖全岛礁的生态监测网络;利用无人机进行海漂垃圾巡查,提高清理效率;运用遥感技术监测岛礁植被生长情况,为绿化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南海岛礁守备部队官兵正在植树。通讯员 全斌 摄

守护——用情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家园

生态保护成绩如何,动物种群最有发言权。

东岛是中国唯一的白腹鲣鸟栖息地,也是世界第二大白腹鲣鸟繁殖种群所在地。在东岛官兵眼里,白腹鲣鸟不仅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同样也是与他们常年相伴的邻居。面对这些在此繁衍生息的邻居,官兵们一直坚守着“三个不”原则:成千上万的鸟蛋,一个都不能捡;数以万计的鲣鸟,一只都不能抓;结群休憩的鸟群,一次都不能吓。

官兵们还经常为鸟群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海岛地处低纬度地区,热带气旋频发,有时台风来势凶猛,会将鲣鸟精心搭建的鸟窝破坏。每次台风来临前,东岛官兵都会尽可能的将小鲣鸟从树林抱回宿舍,用小鱼喂养,帮助它们度过考验。待台风过后,再将小鲣鸟送还大自然,甚至有时还要帮他们在树上重新搭巢。为此,东岛还成立了兼职的护林员、护鸟员队伍。

这几年,随着岛上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官兵也能够救助受伤的鲣鸟。去年4月15日,值班的上士护林员高杰抱着一只翅膀流血的鲣鸟跑进医疗室,军医谈伟峰经检查发现,鲣鸟一侧翅膀开放式伤口较大,需要留在诊室里治疗一段时间。在这段疗愈期,谈伟峰每天为其清理创口,包扎换药,持续治疗几周后,这只鲣鸟再次振翅高飞。而随后的日子里,被救助的鲣鸟偶尔便会飞回医疗室附近,似乎是在表达谢意。

不仅在东岛,南海各岛礁官兵均自发护鸟。在金银岛琼崖海棠林中,战士们经常自发加固鸟巢。这种鸟巢是官兵自制的,分上下两层,共四个小窝。官兵在里面铺上树枝,吸引了不少海鸟在这里安居产卵。绣眼、北鹡鸰等鸟儿时而在这里临空盘旋,时而落入草丛捕食……

渚碧礁中士李昕宇是鸟类摄影爱好者,刚上礁时,岛礁的绿化刚刚起步,在光秃秃的礁盘上寻觅了一个多月,李昕宇才远远望见了几只海鸟。随着岛礁湿地公园的建成,经过净化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滋养着芦苇、蒿草等水生植物。这片不足一公顷的区域,不仅发挥着涵养水源、美化景观的重要作用,更凭借稳定的水源和食物,摇身一变成为鸟类的天堂。

工作之余,李昕宇用相机记录岛礁生态环境的点滴变化,精心制作了一本“飞鸟集”,将在岛礁之上邂逅的各种鸟类定格。其中,有褐翅燕鸥在巢里伸颈乞食,白腰雨燕在雷雨中穿梭,还有去年台风后救下的绣眼鸟,展翅时羽毛在阳光的折射下像极了片片彩色的碎玻璃。40多种鸟类,神态各异、翎羽艳丽,不少是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除了海鸟,海龟也是岛礁的“常客”。前不久,中科院科研人员和守礁官兵共同在永暑礁首次发现一处绿海龟产卵场,再次印证了南海海域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濒危物种提供了适宜的栖息条件。这离不开一批又一批官兵的日夜守护。

在南海多处岛礁,每到繁殖季节,总有海龟爬上砂滩,将一颗颗珍贵的卵产在礁盘之上,后又重返大海。守礁官兵们会在沙滩上仔细寻找产卵点。一旦发现产卵点,就为每个巢穴做好标识牌。岛礁官兵还自发组成“护卵小组”,每天定时查看巢穴情况,如同守护珍宝一般,守护着这些巢穴。为了防止天敌破坏,他们还在巢穴周围设置了简易的防护设施。在官兵们的悉心守护下,越来越多的小海龟能够顺利孵化。每当看到小海龟破壳而出,奋力地朝着大海爬去,官兵们眼中满是温柔与期待。

编辑:何海清
值班主任:罗颖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探访霞山区菉塘村世基小学——中共广州湾支部遗址
  • 霞山国企改革系列之党建引领篇——红色引擎驱动湛江蚝产业乘风破浪
  • 开渔周点燃遂溪江洪旅游热 民宿“一房难求”引客“逐鲜”
  • 雷州:激情赛事推动全民健身
  • 修剪梳妆扮靓城市主干道
  • 草屋星火映初心——探访东海岛邓屋村,寻迹当年一批热血青年“找党”之路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