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独特的发展机遇,正站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起点上。如何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湛江城市建设迈向新高度,是我们当前必须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坚持规划引领
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湛江作为海湾城市,“一湾两岸”是其独特的优势,但目前城市规划仍存在一些短板,如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优、产城融合度不高、岸线利用低效等问题。
鉴于此,我们必须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以系统思维破解发展瓶颈。一方面,要重新审视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深度借鉴先进城市如厦门通过城市天际线和风貌专项设计,既保留了滨海生态特色,又实现了建筑美学与功能需求统一的成功经验,明确“一湾两岸”不同区域的核心功能:东岸聚焦现代服务业与高品质生活,西岸强化先进制造业与临港经济,湾区腹地突出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同时,严格划定港口岸线、生态岸线、生活岸线边界,通过立体开发提升岸线利用效率,让海湾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另一方面,以“工改工”为突破口,优化产业用地空间布局,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各产业园区需结合资源禀赋调整定位,比如经开区主攻临港重化与高端装备,高新区聚焦新材料与数字经济,奋勇高新区打造东盟合作特色产业集群,为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收入稳定且有增长空间。通过重大项目牵引,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建立项目落地协同机制,坚决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步规划产业配套与城市功能,在园区周边布局学校、医院、商业综合体,让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同频共振,真正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
推动内涵式发展
提升城市品质
内涵式发展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湛江应在优化县域城镇空间格局、城市空间结构和提升文化品位上下功夫。在城镇化建设中,依据自身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持续完善城镇空间布局,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城、重点镇的联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大对遂溪、廉江、吴川等市县的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其综合承载能力,吸引农村人口集聚。
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上,坚持高起点规划引领,科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合理划定各类功能区,加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利用,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停车场等设施,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助力实现交通更顺畅,减少拥堵和出行时间。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建设雨水调蓄设施、下沉式绿地等,提升城市生态空间品质,让环境更整洁,空气更清新、绿化更充足。深入挖掘湛江的海洋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在城市建筑设计、公共空间打造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文化生活更丰富,有多样的休闲娱乐选择,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和城市文化软实力,让城市更具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打造幸福家园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湛江要繁荣发展城市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结合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四绿一蓝”支柱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湛江国家高新区建设,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对接合作,利用港口优势发展临港经济,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营造高品质生活空间方面,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实现住房有保障,房价合理、租房市场规范。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配置,加大教育投入,新建和改扩建学校,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提升服务水平,让公共服务更完善,教育、医疗、养老资源更可及。大力推动城市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推广绿色建筑,加强城市绿化,发展公共交通,降低碳排放,让城市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此外,还要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和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让办事更便捷,政务流程简化、效率提高。突出抓好城市安全,加强风险防控,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确保治安更良好,生活有安全感。坚持党建引领,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文化传承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传承和弘扬城市文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湛江拥有雷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赤坎古商埠、霞山法式风情街等宝贵文化资源,但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面存在缺乏系统性规划、修缮工作不到位、建筑活化利用不够等问题。
江西景德镇在城市更新中,以“修旧如旧”理念守护老街区肌理,通过引入陶艺工作室、文创市集等新业态,让千年瓷都的老街区既保留历史质感,又充满现代活力,这种经验值得湛江研究和借鉴。具体而言,就是要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像景德镇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那样,明确湛江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红线,细化建筑修缮的材质、工艺标准,对赤坎古商埠的骑楼、霞山法式建筑的廊柱等特色元素制定专项修复方案。在推进城市更新时,应避免“大拆大建”,可参照景德镇“微更新”模式,在保留街区原有格局的基础上,植入特色业态:比如在赤坎古商埠引入非遗展示馆、海湾文化主题书店,在霞山法式风情街打造咖啡部落、艺术展览空间,让老建筑成为文旅融合的载体。同时,串联雷州古城、古商埠、风情街等节点,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让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竞争力,使古老街区在当代生活中延续文脉、焕发新生。
筑牢安全底线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城市建设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湛江作为沿海城市,既面临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周期性威胁,也承受着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筑牢安全防线尤为关键。具体来说,就是要从源头管控风险,严格落实超高层建筑限制政策,避免因建筑密度过高加剧应急疏散难度;加快老旧燃气管网、供水管线的改造升级,建立管线数字化管理系统,对老化部件实行“清单式”更换,同步提升房屋安全鉴定与加固水平,重点排查城中村、老旧小区的结构安全隐患。
在防灾减灾方面,需深度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超标应急”的立体防洪体系。在低洼地段规划建设雨水调蓄池、植草沟等设施,推广下沉式绿地和透水铺装,提升雨水自然渗透能力;系统改造地下排水管网,对历史内涝点实施“一点一策”整治,同步完善台风预警联动机制,加强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确保灾害来临时群众能快速转移。同时,强化重点领域安全治理,持续推进交通、建筑、危化品等行业重大事故隐患排查,建立“隐患整改—回头看—长效监管”闭环机制;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优化“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模式,提升街面巡逻和智慧安防水平。通过全方位筑牢安全屏障,为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系湛江市市直机关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