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市第一小学门口,交警与志愿者组成的“护学岗”有序引导学生过马路。本报记者张锋锋 摄
从廉江市摘下“全国县级文明城市”金字招牌,到10个村镇跻身“全国文明村镇”行列,10家单位、2所校园、1户家庭分获国家级文明殊荣;从街头巷尾“湛江好人”的暖心善举,到乡村田野间“喜事种树”的新风尚……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浸润着这座滨海港城的每一寸土地。
文明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实践。近年来,湛江以“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三维赋能,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扎实成效,为湛江加快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丰润的道德滋养和磅礴的精神力量。
廉江市城北街道大塘村委高田村的香樟公园,古樟树枝繁叶茂,空气清新,吸引众多群众前来游玩。本报记者张锋锋 摄
文明培育:以“榜样之光”点亮向善之路
“老人家,您慢点走,这里车多!”每天清晨,在雷州市老城区的繁忙路口,市民总能见到一位退休的老人在交通岗执勤。
这位退而不休的老交警,就是“湛江市道德模范”蔡德如。获返聘4年来,他继续发挥余热,坚守在交通执勤一线,日复一日守护着行人安全,用脚步丈量着“老有所为”的文明长度。
在湛江,像蔡德如这样的“身边好人”还有很多——参加消防工作15年、营救1200余名群众的“广东好人”杨坤,创办医养院为老人撑起“温暖港湾”的“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叶小玲,10多分钟连救4名落水村民的现役军人柯东贤、为学生提供进店避雨、等待家长的“快乐基地”的“肥娟”夫妇……他们用凡人善举编织起港城的“道德星空”。
近年来,湛江始终把“崇德向善”作为文明培育的核心,构建起“选树—宣传—礼遇”全链条典型培育体系。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评选“湛江好人”以上先进典型302人,其中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中国好人”16人、“广东好人”112人。
这些榜样不是遥不可及的“明星”,而是菜市场里帮人拎菜的摊主、社区里义务修家电的退休工、校园里守护学生的老师,他们的故事通过“道德讲堂”“好人巡讲”等活动走进街巷乡村,让“学好人、做好事”成为市民的自觉选择。
法治是文明的保障。2023年,《湛江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湛江首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地方性法规,从“禁止随地吐痰”到“规范养犬行为”,从“倡导文明出行”到“鼓励志愿服务”,用制度为文明“立规矩”。
与此同时,湛江深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今年春季学期,全市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共开展1380场课堂,为115万人次学生讲授“思政第一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童心向党”等主题活动覆盖全市中小学,让文明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楼房外墙粉刷一新,幅幅墙绘传递着文明春风。通讯员李波 本报记者殷翊展 摄
文明实践:“惠民之举”送到群众心坎上
“不用跑市区医院,在家门口就能让专家看病,太贴心了!”在麻章区城家外村的“送健康 进万家”义诊现场,村民李阿婆拿着体检报告,脸上满是笑容。
这场由湛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的活动,只是港城千万场惠民实践的一个缩影——如今的湛江,21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覆盖县镇村三级,146个省级示范阵地熠熠生辉,216个文明单位与基层阵地结对共建,打造出“文明实践搭台、各方唱戏”的生动格局,形成了“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服务模式。
在廉江,“大篷车”文明实践队载着文艺演出、农技培训、法律咨询,穿梭于23个乡镇;在麻章,“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将分类知识融入到亲子实践中,有效促进了环保理念在家庭中的传递与扎根;在湛江经开区,文化传承、红白事规范、邻里关系、村风民俗等内容被编成简单易懂的“顺口溜”,在村民们当中口口传唱……
文明实践既要“接地气”,更要“有特色”。围绕建设“红树林之城”,湛江打造“红树林+文明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带和生态文明实践基地,今年“五一”和端午节假期期间,100余场生态主题活动吸引50余万人次参与,游客在观赏“海上森林”的同时,也成为文明护林的志愿者;聚焦“百千万工程”,湛江发布1053个志愿服务项目,涵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文化旅游等八大领域,机关干部下沉网格认领群众“微心愿”4.3万个,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在遂溪县克须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了村民的“精神家园”。“以前农闲时大家要么打牌要么闲聊,现在实践站成了好去处,活动丰富多彩,邻里关系也更加和睦了。”村民陈大叔的话,道出了文明实践给乡村带来的新变化。
墙体上绘制的非遗项目—木偶戏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本报记者郎树臣 摄
文明创建: “一处美”到“一片美”擦亮城市之颜
走进霞山区工农社区,曾经斑驳的墙体变成了“文明彩绘墙”,坑洼的路面被铺上了平整的沥青,闲置角落蝶变为“口袋公园”——这是湛江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生动样本。
近年来,湛江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为主线,纵深推进城市品质提升:273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427条背街小巷“蝶变”宜居空间,68个农贸市场“告别脏乱差”,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梦想照进现实。
文明创建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湛江依托“千名干部进网格、万名党员亮身份”机制,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参与文明劝导、环境整治;在廉江市,“红橙小镇”串联起10条文明村镇精品线路,村民们自发组建“清洁队”“护绿队”,把家乡打造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在湛江市第五小学,“红树林小小讲解员”品牌活动让学生们化身生态保护使者,将文明理念传递到千家万户。
如今的湛江,文明已成为一种习惯:交通路口,志愿者引导行人有序过马路;商场超市,“文明餐桌”提示牌随处可见;景区景点,“文明旅游”成为游客自觉行动。从“一处美”到“一片美”,我市向纵深发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满生机活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文明创建的成果正不断向乡村延伸——建成36处家风公园长廊和“好家风工作坊”,153条“五大行动”乡村文明样板村各具特色,“喜事种树”“净滩护滩”等新风尚蔚然成风,累计种植喜事林12万余株,完成造林1.53万亩,实现了“城市颜值”与“乡村气质”的同频跃升。
从“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从“外在美”到“内在美”,湛江的文明创建之路,既是一场惠及800多万群众的“幸福升级”,更是一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神赋能”。
如今,文明已逐渐成为湛江的“城市基因”,融入街巷肌理、浸润百姓生活,为这座省域副中心城市注入了昂扬澎湃的奋进力量,也让“德美港城”的名片在南海之滨愈发鲜亮。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