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赤坎老街“由点到面”焕新 烟火气里见新生

2025-09-11 10:33 来源:湛报策划

清晨的湛江赤坎老街,在柔和的晨光中缓缓苏醒。青石板路蜿蜒伸展,串起十个曾见证无数商船往来的古码头;南洋风格的骑楼静静矗立,细腻的雕花与斑驳的墙面在低语往日的繁华。这里曾是粤西最繁华的商业中心,素有“千年古商埠”美誉,但也曾面临建筑衰败、基础设施滞后、人口外流的困境。

老街的转机,源于一场以“点、线、面”推进,投入1.3亿元国家专项资金的系统性保育活化实践。赤坎区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按照“修旧如旧、活化利用”的原则,让这片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历史街区重新焕发生机。

越秀赤坎产业共建非遗文化馆。(摄影:周梦雅)

“点”上出彩

老建筑复苏为文化地标

行走在赤坎老街,仿佛步入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博物馆”。经过精心修复的广州湾商会旧址,如今是“小林漫画”阅读空间,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文化沙龙场所;曾经的深宅大院静园,化身为“岁月如光”主题展览馆,以老照片娓娓道来百年变迁;染房街汇聚了湛江市及广州市越秀区的非遗文化,成为一条活态的“非遗长廊”;光裕堂从危房变为湛江首家生蚝主题文化馆……

“我们最早在2023年提出‘城市博物馆’概念,就是想把这些散落的历史珍珠串起来,建设成为一个引领文化、弘扬精神的平台集群。”赤坎区文旅体局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已投入约1.3亿元,改造了49个建筑单体,六国大酒店、森园等一批重要点位正在复苏。

赤坎区文旅投公司负责人谢国荣犹记静园修复时的场景:“我们请来省里的文物专家,拆掉一处违建后,发现了黄色的原始墙体,就依据这个色调去还原它原本的色彩。”

百年骑楼建筑光裕堂在工匠们的巧手改造下,从破败不堪的危房变身为赤坎区首家生蚝主题的特色展馆,“大鹏文创”进驻其中,创始人肖治鹏看中此处兼备经济与文化效益:“老街像条大河,我们是小鱼,水涨了,鱼才能游得欢。”

“线”上贯通

串联民生脉络

赤坎的改造,串起了两条清晰的线:一条是有形的街巷游览经线,另一条是无形的民生保障纬线。它们共同编织成一张让居民和游客都安心温暖的网。

“改造之初,有些居民觉得我们是‘打空炮’,可能响一声就没了,当时一家家走访劝导做思想工作。”谢国荣坦言。工作的突破始于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效。赤坎区文旅投公司接收并修缮了上百栋公房,并对大通街、中兴街等道路进行改造,新增消防设施、铺设地下管线、安装147盏路灯,老街第一次拥有了温暖而安全的光亮。

人的安置更为重要,28户原危房住户迁入新居,不仅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老街坊仍为邻里。项目组多次召开街坊座谈会,面向居民群众征求改造建议,例如将南兴街39号的后院空地改造成“文旅口袋花园”就是居民提出来的,并在此举办了首届“赤坎老街年例”。同时,新增近800个地下车位、改造景区公厕、提升游客中心功能……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为老街复兴筑牢了根基。

修复后的广州湾商会旧址。(摄影:周梦雅)

“面”上开花

业态活水浇旺老街烟火气

古老的商埠基因,因新业态的注入而重焕活力。

2024年7月,赤坎老街商会正式成立,成为连接政府、商户与原居民的桥梁。“我们正尝试一种新模式,住户有房但缺资金和经验,商会有资源来引入专业商家改造、运营,用租金抵扣装修费,最终产权仍归居民,活化了老房子,也带来了客流。”赤坎老街商会秘书长叶正浩介绍道。

幸福里文化创意集市人潮涌动,游客穿梭在琳琅满目的摊位中,这里过去仅在节假日出摊,如今已成为常态化市集。“文化集市的商户招纳非常抢手,约80个摊位,一度吸引数百人报名。”谢国荣介绍道,文化集市不仅带动了周边商铺,也为附近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2023年至今,赤坎区文旅部门在老街举办文旅活动超千场,“文旅+消费”在这里实现双向赋能,一个留得住乡愁、看得见发展的赤坎老街正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来源:“学习强国”赤坎融媒号)

编辑:朱媚颖
值班主任:黎荣鑫、李文莉、卓文秀、肖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喜庆教师节
  • 双虹闪现
  • 东海岛外来工“租房村”17天攻坚焕新颜
  • 遂溪县以昂扬姿态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涵养好家风 共筑家国梦
  • 2025-2026越冬季首批勺嘴鹬飞抵雷州半岛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