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近日,记者深入我市乡镇校园一线,聚焦一群“00后”教育新力量,倾听他们的教书育人故事。(9月10日《湛江日报》)
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湛江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将目光投向坚守在乡镇学校教育一线的6名“00后”教师。报道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备课到深夜的灯光、与学生谈心的身影、说服家长时的耐心——这些琐碎却真实的片段,恰恰勾勒出乡村教育最动人的模样,令笔者心生感动。
报道中两位定向师范生的故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雷州市龙门镇禄马小学的陈铭坤老师,因亲历过家乡乡村学校“缺教师、缺专业英语课”的困境,毫不犹豫选择定向培养,毕业后主动回到与自己成长环境相似的乡村校园;廉江市新民镇中心学校的郑绮桐老师,以公费师范生的身份“履约归来”,即便身兼语文、英语教学与班主任、科组长四职,也始终不忘“成为孩子点灯人”的初心。她们的选择,不是偶然的“情怀爆发”,而是“知难而进”的博大胸怀。她们自身的经历,就足以照亮更多乡村孩子的路。
在教学实践中,“00后”教师的创新并非追求形式上的“时髦”,而是针对乡村教育痛点的精准突破。麻章中学的罗海韵老师面对课堂参与度低的问题,不搞“一刀切”,而是设计分层作业:基础弱的学生做填空巩固,能力强的学生写家乡评论,用“积分换免作业”等小机制,让后进生第一次主动举手;吴川的李亮老师用3D模型、新媒体创意等方式讲解立体几何,是利用数字化工具弥补乡村学生视野局限的全新尝试;坡头区爱周中学的麦秋诗老师将鱼灯舞元素融入舞蹈教学,既激发学生兴趣,也实现了本土文化的课堂传承。这些方法创新的核心,是让有限的教学资源与乡村学生的认知特点、成长环境相适配。可以说,因为有了这些老师的加入与用心,乡村课堂变得更加“活”起来。
更难得的是,她们在传授知识之外,还悄悄为学生种下了“爱家乡”的种子。比如罗海韵老师通过湛江红树林纪录片讲解生命价值,陈铭坤老师以禄马荔枝种植比喻成长规律。她们让乡村学生从熟悉的家乡事物中理解知识、建立自信。乡村教育的短板不仅在于硬件设施,更在于部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陌生感与自我认同不足,“00后”教师的这些尝试,恰好搭建起“知识学习”与“乡土认同”的桥梁——当学生从熟悉的红树林、荔枝林、鱼灯舞里看见家乡的美好,“长大后建设更美好家乡”的念头,便会在心里悄悄发芽。
“不用急着成为名师,先做用心的老师”,湛江经开区东简实验学校李阳梅老师的这番话,道出了“00后”乡村教师的纯粹与真诚。他们没有被浮夸功利的“杂音”影响,也没有因乡村教学的琐碎而懈怠,而是将精力都放在了教学上、放在学生身上,以持续的投入、务实的创新、艰苦的奋斗,为乡村教育注入一股青春动能。这份“用心”,是乡村教育最珍贵的“软实力”。
希望这份“用心”能被更多人看见,也希望尊师重教的氛围能真正落到实处:少一些对乡村教师“没前途”的偏见,多一些对他们教学创新的认可;少一些“只看成绩”的功利评价,多一些对“用心育人”的包容;少一些“打卡留痕”的形式主义,多一些对乡村教师的保障。那么我想,湛江乡村的教育之花,一定会开得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