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霞山区爱国街道环湖社区针对辖区青少年精心组织开展了“与法同行,护航青春”主题普法宣传活动,为辖区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生动且深刻的法治教育课。(据9月9日《湛江日报》)
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法治教育不仅关系个人成长轨迹,更是法治中国的筑基工程。法治教育不是“选修课”,而是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必修课”。
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是单一主体的“独角戏”,而是“社区、学校、家庭”联动的“协奏曲”。充分利用家庭的“亲子互动”、学校的“系统培育”、社区的“场景延伸”,唯有共同发力、同频共振,才能织密法治教育的“防护网”。霞山区爱国街道环湖社区种典型的社区教育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曾经震惊一时的“马加爵事件”,令人反思。家庭、学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严重不足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如今,这个惨痛的事件虽然过去20多年,但留给我们的警示从未过时。
学校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普法要立足不止于“知法”,更在于“塑人”的理念,突破法律条文诵读“单向灌输”的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让法治教育的形式变得“灵动、鲜活”起来。学校可以采用典型案例剖析、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参观法治教育基地等多种方式,通过沉浸式体验强化学生的法治认知,比简单说教更富有穿透力。此外,学校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公平处理、合理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避免出现校园欺凌问题,为青少年提供保护权益的“安全盾”。
家庭是法治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要帮助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法治“纽扣”。父母要主动跟孩子多探讨热点法律话题,比如结合新闻事件讲解法律后果,帮助他们划清“可为”与“不可为”的红线,引导孩子用合法的方式解决问题,让法治教育渗透到亲子良性互动的细节中。
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期待多元主体加入这场育人工程。法治教育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任务完结”,而是陪伴成长的“长期守护”;从来不是“社会、学校、家庭”考卷中的单项选题,而是“社会、学校、家庭”拧成“一股绳”,携手共进,为青春织密健康成长的“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