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用艺术“魔法”描画乡村新颜

2025-09-16 12:24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文/图 记者林明聪

在吴川市海滨街道海垄村,有一栋两层民居外墙上的“田园风光”格外引人注目——绿树环绕间,红花点缀其中,小桥下天鹅戏水,老屋原本已是岁月斑驳的灰黑砖墙,在色彩与线条的勾勒下,完成了艺术性的“华丽转身”。

这栋被村民们称为“手绘屋”的建筑,出自村民詹秋娥之手。詹秋娥擦拭着墙上的画作,眼中满是笑意:“看到自己能给村子带来生机和改变,觉得很自豪。”

一画一风景,一墙一文化。一场场美学与乡村的艺术“魔法”,正在尝试改写着雷州半岛乡村的模样,让乡村“有颜值、有韵味、有记忆”。近年来,湛江市职能部门、高校、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正共同发力,推动艺术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众多乡镇积极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以美学为笔、以乡村为卷,将审美理念融入乡村建设的肌理,用艺术唤醒乡村沉睡的活力,艺术之花在乡村大地绽放得更加绚烂。

手绘屋点亮乡村

村民成为美学实践的主角

“刚开始只是想让老屋能变得好看点,没想到这一面墙却能给村子带来这么大变化。”站在自家外墙的彩绘前,詹秋娥的话语里带着自豪。

这位幼师专业毕业、曾在广州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乡村女性,2020年因孩子上学回到海垄村。当目光落在40多年的老屋外墙,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萌生。她花了两个月的时间里,让老屋斑驳灰黑的砖墙完成了“华丽转身”:

9米多长、7米多高的园林风格画作占据了墙面主体,荷塘月色里的荷叶随风摇曳,金鸡报晓的姿态栩栩如生,梅兰菊竹“四君子”的图案则透着传统文化的雅致。屋内墙壁上,牡丹、孔雀、九鱼图等吉祥图案与外部景致呼应,构成一幅完整的乡村美学画卷。

“一根竹竿、一支画笔、几把刷子和三原色颜料,就是全部工具。”詹秋娥笑着告诉记者,那段时间每天送孩子上学后,她就搬着梯子在墙前忙碌,从打底到勾线再到上色都是她一人完成。同时,家人和村民的支持也给了她莫大动力——丈夫帮忙搭脚手架,孩子们则在一旁当“小观众”,村民邻里路过时也会停下脚步为她鼓劲。

“以前就是间普通的旧房子,现在像个小景点,从这里走过都觉得心情舒畅。”村民陈姨说出了乡亲们的最深感受。更让村民们惊喜的是,越来越多外地游客专程前来打卡拍照,村民也渐渐习惯了和举着相机的陌生人打招呼。

“看到游客对着墙绘赞叹,看到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所有辛苦都值了。”詹秋娥说,希望继续将审美理念传递给更多村民,和大家一起用艺术改变乡村环境,让村庄的“颜值”和“气质”都能再上一个台阶。“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故事,希望能用画笔把这些故事讲出来。”

文化为核

非遗与墙绘碰撞出传承新路径

如果说詹秋娥的手绘屋是村民自发的美学探索,那么梅菉街道梅岭社区坡心岭的“飘色文化彩绘街”,则展现了市政主导下文化资源转化的生动实践。

走进百余米长的“飘色文化彩绘街”,仿佛置身于吴川飘色的艺术殿堂——《五子登科》里的孩童衣袂飘飘,《八仙过海》中的仙人各显神通,《花好月圆》的场景融入了吴川塔、灯笼等本土元素……每一幅墙绘都展示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奇。

“飘色是吴川的文化名片,但传统表演受限于时间和场地,很多年轻人对它的了解越来越少。”梅菉街道梅岭社区干部朱康振告诉记者,为让非遗“活”起来,他们策划了彩绘街项目,邀请专业艺术家与民间飘色艺人合作,用墙绘形式再现飘色的“高、精、险、奇、巧”。

梅岭社区将吴川两项非遗“合体”——彩绘街边的一间玻璃屋内,3座大型飘色造型泥塑作品《六国封相》《西游记》和《观音送子》尤为引人注目。这些作品融合了飘色的惊险造型与泥塑的绚丽色彩,人物面部表情栩栩如生,衣纹褶皱层次分明,让人仿佛能看到表演时的灵动场景。

“我们特意保留了飘色制作的细节,比如人物的固定方式、道具的选材技巧,让游客不仅能看‘热闹’,还能懂‘门道’。”彩绘街以“你好吴川”为起点,将地标建筑、飘色制作工艺、泥塑作品等元素融入画面,既有《五子登科》《八仙过海》等传统题材,也融入烟花、灯笼等现代元素,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文化长廊”。

来自广州的游客张女士在彩绘街流连了整整一个上午,手机相册里存满了飘色墙绘的照片。“以前只在纪录片里见过吴川飘色,没想到能通过这种方式近距离感受它的魅力。”她指着一幅《八仙过海》的墙绘说,画师把飘色“险中求稳”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站在画前仿佛能看到小演员在空中翻转的画面。

吴川市民杨先生则特意带着孩子来感受本土文化:“儿子以前总觉得传统文化很枯燥,今天在墙上看到‘飘色小童’,追着我问了一路相关的故事。” 他认为,彩绘街不仅美化了社区环境,还成了生动的文化课堂,让年轻一代能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家乡历史。

“将飘色文化以墙绘的形式展现,不仅美化了社区环境,更重要的是让非遗文化‘活’了起来,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传承吴川飘色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也是我们探索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朱康振说。

多方合力

构建美学赋能的生态体系

在徐闻角尾乡的南极村,艺术的色彩正改变着乡村风貌。在村里近500米长的主街两旁,数十幅墙绘装点在原本老旧的土坯墙上。这些并非简单的装饰,废弃船木变身艺术围栏;街道转角处绘制的巨型“爱心”墙绘,融入角尾乡“北纬20°13'14"”这一独特地理坐标,成为村里新晋的“打卡点”。

在赤坎区调顺村,一幅巨幅的调顺跨海大桥风景墙绘映入眼帘,蓝天白云、椰风海韵,给炎热夏日带来了丝丝清凉,令人心情舒畅。除了湛江美景,还有富有调顺特色的闸口海湾美景、调顺网龙等特色墙绘。“我在调顺很想你”等明信片式的墙绘,更是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拍照打卡。调顺村结合自身的乡村风貌和传统文化以及美丽乡村建设主题,用画笔和颜料,绘制出一系列以“乡村振兴”“民风民俗”等主题的墙绘作品。一幅幅栩栩如生、富有乡村气息的墙绘,充分展示了农村的新生活新气象新风貌。

在廉江吉水镇白石村、江头村的墙绘里,树菠萝树下孩童嬉戏的天真、番石榴压弯枝头的饱满,晕染出“瓜果之乡”沁人心脾的清甜;营仔镇北堤村的墙面上,金黄稻田与鲜活水产交相辉映,“湛江第二大粮仓”的丰饶图景跃然眼前,“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振兴愿景仿佛触手可及;河唇镇的画笔,定格了老一辈挑着番石榴、红杨桃乘列车外销的场景,既彰显着交通枢纽的独特优势,更唤醒人们对铁路岁月与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高桥镇大冲村“孩童爬窗摘果”的温馨画面,让乡村生活的暖意凝固成永恒的艺术瞬间……

“海洋文化彩绘一条街”位于湛江经开区海滨东一路,是经开区乐华街道办与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校地共建项目,将湛江海洋文化、军旅文化融于一体,通过墙体彩绘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墙绘改善美化城市街景,把城市的形象品牌有效融合,描绘和谐、文明、人文、艺术的城市风景线。蔚蓝的海水,戏水的白海豚、大海龟、章鱼,珊瑚……上百种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鱼类和海生物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湛江三面临海,岛屿多,海岸线长,海产丰富,以海洋文化为题材的墙体彩绘意义广泛而深远,能起到环保、美育、科普方面的作用,给群众带来一种蔚蓝海洋、美丽湛江的自豪感。

美学赋能乡村振兴

重构乡村的文化生态

近年来,湛江市职能部门、高校、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共同发力,让艺术“魔法”在更多乡村落地生根。

2025年7月,驻吴川市塘㙍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联合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组建了一支由38名师生组成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在塘㙍镇山瑶村、龙安村、新桥村,师生们顶着炎炎烈日,活跃在文化广场、村史长廊、学校围墙、村口路标等公共空间。师生们起早贪黑、高效协作,尽管汗水浸透衣衫仍精心勾勒线条、调配色彩。经过数日攻坚,总面积近300平方米的主题墙绘惊艳亮相。原本斑驳脱落的墙面,在师生们的妙笔之下蝶变为承载乡村记忆的艺术长廊。

“湛江积极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实践,以艺术为媒,重构乡村的文化生态。在这里,生态与灵感碰撞,乡居与创意交融,传统与现代对话,当村民从文化成果的‘旁观者’变为‘共创者’,乡村振兴才有持久生命力。”湛江市人大代表林壮锦建议,湛江市可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鼓励更多村民、艺术家、高校参与到乡村美学建设中来,推动美学理念从“点上出彩”向“面上开花”延伸,让更多乡村实现“有颜值、有韵味、有记忆”的目标。

“美学赋能乡村振兴是一种创新的发展模式,它突破了传统乡村发展的局限,将艺术、文化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卢花兰老师认为,“湛江市的实践表明,通过引入审美理念,用艺术改变乡村环境,能够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源流入乡村,促进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这种模式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

一画一风景,一墙一文化。如今的湛江,越来越多的乡村在美学的滋养下焕发生机。从“手绘屋”到“彩绘街”到“艺术村”,美学“魔法”正在不断改写乡村的模样,绘就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编辑:周子琪
值班主任:莫松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跟着醒狮去旅行”,遂溪在广州向全国发出最“甜”文旅邀请函
  • 湛江红树林修复创新模式  解锁生态经济双赢密码
  • “湛江蓝”:港城天空的咏叹调
  • 送展进校园
  • 椹川大道绿化修剪“精雕细琢”  扮靓城市交通动脉
  • 吴川: “一个饼”撬动县域20亿元大产业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