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带高效转运红树林苗木,工作人员在海水中协同栽种,成片幼苗如绿卫士守护水域……(9月16日《湛江日报》)
湛江经开区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项目,以“潮位动态适配”种养分区模式,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难题,为“红树林之城”注入了新动能。
科学“定标”,是生态修复的核心逻辑。生态修复绝非简单“栽树种草”,湛江精准锚定“潮位”这一关键变量,依据潮汐水文为不同红树林品种划分“生长坐标”:适低潮位的白骨壤、桐花树扎根低地,喜中高潮位的红海榄、木榄驻守高处,确保每类苗木获得2至8小时适宜淹水时长。这种“因种施策、因境布局”的方式,推动生态修复从“粗放式”转向“精准化”。
种养“搭档”,是资源转化的创新路径。湛江在修复区域构建“林养共生”格局,不割裂红树林种植与水产养殖的联系,让二者形成互补闭环:红树林净化水质为养殖生物提供优良环境;养殖活动在生态承载范围内创造收益,反哺红树林日常养护,形成“生态滋养产业、产业反哺生态”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与经济价值双重提升。
政企“协同”,是实践落地的重要保障。湛江市政府搭建合作平台,雷林公司与中交四航局组成联合体承接项目,前期精准对接政策需求,中期组建专业团队规范推进,全程严守生态修复标准。从苗木转运高效组织到工作人员赶潮作业坚守,政企协同让“潮位定坐标”的设想落地,确保生态与经济效益同步实现。
这份实践为全国红树林修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湛江方案”,更以鲜活案例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同频共振、双向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