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湿地保护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图文并茂发出推文《社会化参与湿地保育实践——湛江营仔红树林保护案例》,点赞该案例“为社会化参与红树林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范例”。(据8月15日《湛江晚报》)
广东省湿地保护协会对湛江营仔红树林保护案例的大力推介,照亮了社会化参与生态修复的前行之路。
湛江营仔红树林湿地曾深陷困境,鱼藤肆意蔓延,生态系统急剧退化,这些棘手难题如同沉重的枷锁,严重威胁着红树林的生死存亡及其至关重要的生态功能。然而,转机随之而来,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勇挑重担,联合多方强大力量,全力启动湛江营仔红树林湿地保护项目。通过构建政府主导、社会组织执行、科研院所评估、公众广泛参与的高效协作机制,一场守护红树林的生态修复行动就此轰轰烈烈地拉开帷幕。
在这场生态修复行动中,各方角色明确,各司其职,共同奏响了生态保护的激昂乐章。政府充分发挥其主导引领作用,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同时加强全方位的监管保障,为项目的稳健推进筑牢根基;社会组织凭借自身独有的灵活性与专业性,全面负责项目从设计构思、具体实施、日常管护到广泛宣传的每一个环节,成为推动项目高效执行的核心中流砥柱;科研院所运用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项目成效展开科学严谨的评估,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优化调整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与专业的建议指导;而公众的广泛热情参与,更是为项目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蓬勃活力。
在多方齐心协力、共同奋进之下,湛江营仔红树林湿地保护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大量肆虐的鱼藤被成功清除,精心补植让这片曾经衰败的红树林重焕生机,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再次成为众多生物的栖息家园,生态系统也逐渐恢复往日的稳定与和谐。
更为深远的意义是,这一项目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范例,为社会化参与红树林生态修复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成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