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吴川市获悉,承载600余年文脉传承的吴川学宫(大成殿)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经过一年多的精心修缮,这座当地的“文化地标”主体修复基本完工,正式进入内部陈设与布置阶段。该市于11月11日召开“吴川学宫大成殿内部陈设与布置暨学宫文化传承研讨会”,来自广州、深圳、东莞、湛江等相关单位代表及文化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学宫的文化复原与活化利用建言献策,助力吴阳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岭南状元文旅第一镇”品牌建设。
修复后的吴川学宫(大成殿)。受访者 供图
文脉永续 六百年学宫见证历史文化名镇风采
吴川学宫坐落于吴阳镇吴阳中学内,2003年被列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学宫始建于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由时任吴川主簿唐必达、教谕吴仲元领衔修建,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吴川学宫在历史上享有盛誉,清代状元林召棠、中国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抗日名将李汉魂等曾在此就学。
有文化学者指出,吴川学宫是我国现存学宫里唯一向西的学宫,据所知资料显示,除了吴川学宫向西、文昌学宫向东外,其它的学宫一律坐北朝南。
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吴川学宫现存核心建筑仅为大成殿,且屋脊飞檐颓败、瓦面坍塌等问题日益严重,修复工作刻不容缓。为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吴川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学宫修复指挥部,多次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分期实施吴川学宫的整体修复,并于2024年8月19日正式启动吴川学宫(大成殿)修复工程。自启动修复以来,在乡贤、企业家们的鼎力支持下,吴川学宫文化研究会紧锣密鼓地推进了修复工作。此次修复的是吴川学宫的核心建筑大成殿,施工单位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大成殿进行的修复,努力恢复其历史风貌与文化韵味。
据悉,在吴川市委、市政府及学宫修复指挥部的领导下,施工单位全力推进第一期工程,即对大成殿进行修复。其间,施工单位取样赤坎寸金桥公园的琉璃瓦,按原样重新定制大成殿的琉璃瓦。同时,施工单位更换了因风吹雨淋而腐烂的屋面梁,全部采用“菠萝格”红木制作,确保大成殿的稳固与美观。
文旅融合 激活历史遗存 助力“百千万工程”
11月11日上午,由吴川市吴川学宫文化研究会组织召开的“吴川学宫大成殿内部陈设与布置暨学宫文化传承研讨会”上,该研究会负责人介绍吴川学宫修复进展情况,并就大成殿内部布局陈设、牌匾规制、图腾复原、对联遴选及先贤铜像设计铸造等核心议题征求专家学者意见。来自吴川市政协、吴川市文广旅体局、吴川市文联、岭南师范学院等单位代表以及广州、深圳、东莞、吴川等地文化界专家学者共30余人应邀参加,并积极建言献策。与会专家学者结合大成殿内部陈设与布置初步方案、学术依据、技术路径与实施计划展开专题研讨,现场气氛热烈。据介绍,此次大成殿内部陈设与布置将在充分尊重文物原真性的基础上,实现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
吴川学宫所在的吴阳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华诗词之乡、广东省中心镇、状元故里,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清朝道光年间出了粤西地区唯一的状元林召棠,还有进士、举人、总兵等不胜枚举。同时,吴阳镇也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之一。近年来,吴阳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创新“文化+整治”模式,通过修复古水道、打造状元文化产业带等举措,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此番修复吴川学宫,既是对历史的还原,也是对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与会人士认为,吴川学宫(大成殿)的修复不仅是一项文物保护工程,也是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吴阳典型镇建设的重要举措。修复后的吴川学宫将与吴阳古水道、林召棠故居、古城墙遗址等景点串联成线,进一步丰富“状元故里”的文旅内涵,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片,为吴川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学宫的活化利用也将带动当地特色产品、非遗文化等资源的传播与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吴川学宫大成殿内部陈设与布置工作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