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珠农忙于收获菜螺。
“以前只有春节时我们才给工人放几天假,但现在大多数工人已放假回家一个多月了,”位于流沙的某珍珠养殖公司负责人说:“因为我们已没有珍珠可供加工。”
珍珠加工厂吃不饱
这是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流沙村成品珍珠的重量,1991年是40吨,2009年降到4吨,2010年约为10吨。20年间降幅惊人,去年虽有所回升,但距鼎盛时期依然有巨大差距。
雷州市覃斗镇流沙村素有“中国珍珠第一村”美称,上世纪90年代该村曾有9家大型珍珠加工企业,但目前只剩下了2家。由于珠农减少,原珠供应不足,大多加工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而剩下的2家大型加工企业,仍难逃脱“吃不饱”的困境。
记者上月19日到流沙采访时,看见其中一家加工厂冷冷清清的,大多车间空无一人,只有3名工人在慢吞吞地包装珍珠层粉。在靠近码头的一个加工场,倒是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近20名工人动作快捷,正在紧张地处理扇贝,但他们从扇贝中挖出来的不是珍珠,而是螺肉。
养珍珠不如养菜螺
流沙村现有人口约7千人,上世纪90年代约有7成成年村民从事珍珠养殖业,目前大概只剩下二三成。脱离珍珠养殖业的村民,基本改养殖菜螺,按雷美荣的说法是“大概有6成人改行了”。
流沙最初属覃斗镇,上世纪90年代从覃斗分离出来成立“流沙镇”,前几年又再度撤并入覃斗。从流沙行政建制变迁中,大概也能看出流沙珍珠业的兴衰轨迹。
在湛江市区的各大农贸市场中,可以在水产区看到小贩出售一种俗称“菜螺”的扇贝肉,价格多在10元/斤。这种扇贝肉极有可能来自流沙村,当地销售价是5元/斤。
扇贝插核后再生长一段时间,便会在体内长出珍珠,创造出更高的价值,这是人们惯常的看法。但现在流沙人用新的实践经验颠覆了这个常识:扇贝长大后直接取肉销售,有时比插核养珠更划算。
在流沙港附近的一个海上养殖场,流沙几个村民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同样一片海域,菜螺可以养3造,收获30万斤,产值150万元以上,珍珠贝则只能养1造。相对而言,菜螺放养的密度可以更大,加上成熟周期短,成效快,因此很快被村民所接受。珍珠贝对水质要求更高,放养密度相对要小,加上周期长,珍珠质量又难以保证,风险性大为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