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蒜你狠”“、姜你军”之后,高企的糖价被称为“糖高宗”。尽管糖价飙升引发相关加工食品价格的变化,但在作为全国三大糖产区之一的湛江,人们更关心这一历史性高糖价对当地糖企、种蔗业产生如何的影响。
抬头谢天 低头骂娘
蔗农:
谢天谢地,种蔗能赚多一些
骂爹骂娘,为何不能自由卖蔗
在糖业舞台上,大概没有哪一个榨季被即将结束的2010—2011榨季更具有戏剧色彩的了:榨季一开,糖价节节上扬,蔗价随之水涨船高,连连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大把数着钞票的糖企与蔗农喜逐颜开;迎来赚钱良机的糖企之间出现跨区抢夺蔗源大战,进一步拉高蔗价,甚至出现蔗价的10倍超过糖价的不正常现象;销往各糖企之间的蔗价悬殊,又使不能跨区售蔗的蔗农怨气横生;面对超高糖价,糖商心情异常复杂,照单全收嘛——价格过高风险太大,驻步观望嘛——又眼见糖价节节上扬……
3月2日,遂溪县北坡镇的蔗农老苏用“抬头谢天,低头骂娘”八字形容了自己复杂的心情——经历了连续两个收益极不理想的榨季,突然出现的高蔗价令其大喜过望,谢天谢地;市面上其他糖厂每吨高出百元的收蔗价消息令他心动,但又不敢跨区出售,过去多年的经历告诉他们,运蔗车是很难走出这一蔗区的,总有人会在路上以各种理由拦截下企图外运的蔗车。面对每亩相差千元的收益,他“不骂娘才怪呢!”
东海岛东山镇的富裕农户老沈一家则“悔青了肠子!”老沈平时在霞山经营运输,因为往年收益不佳,对家里的30亩蔗田很少打理,每亩才收获两吨多糖蔗,因岛内没有糖厂划区管理,他的蔗可以外运卖到每吨600余元的高价,他粗粗一算,只要加强种植管理,按亩产6吨的平均水平,他的蔗田本可多收七万元……
蔗农“抬头谢天,低头骂娘”的复杂心情源自多年沿袭下来,具争议性的糖、蔗划区管理制度。在这一制度下,蔗农显然处于劣势的一方;然而又无法找到更合理的制度取而代之。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推测出放开的蔗区管理的后果——蔗农短期内增收,一批资金实力不足的糖企会因无蔗可榨而破产易主,大片甘蔗种植区内的糖企高度集中在极少数企业主手中,最后统一压低收蔗价,苦的还是蔗农。
被管头疼 管的心烦
糖业人士:
蔗农不满现行划区收蔗管理制度
管理者苦无更合理手段被骂心烦
2004年底,湛江糖企在国内率先完成全面转制走向市场后,次年便出现全面扭亏为盈的大好局面。2005至2006榨季,湛江的甘蔗种植面积,产糖量均创历史新高。媒体高呼此举创国内糖业改革先河。
然而,时至今日,在许多糖业管理者眼中,此次改革仅仅是湛江糖业改革的第一步,仅仅涉及制糖生产领域;而涉及面更广的糖料种植业,仍原地踏步。
“从机制上看,糖企走向市场,蔗农未走向市场;从生产水平看,糖企处于的优势地位不利于其及时技改升级;从种植水平上看,我们的含糖量、吨蔗出糖量已经被广西拉出了一个百分点的距离,大部分蔗农种植面积过于细碎,无法走向机耕。”曾多年供职国营糖厂的林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湛江糖业需要重新审视生产关系,推行第二次改制,着力推动糖料种植业的升级。”
林先生用“被管头疼,管的头大”来形容传统蔗、糖生产关系中的矛盾。
甘蔗一到砍伐期,不管蔗价多低,蔗农别无选择,一砍了之,否者甘蔗便会枯心、开花而报废。砍蔗后三天内必须开榨,否则便丧失了制糖价值。和别的农产品原料可有多种上游加工业可选择不同,目前国内甘蔗只有送糖厂榨糖的唯一选择。在蔗农与糖厂的博弈之间,糖厂占绝对优势。
改制前,政府兼顾糖、蔗生产者的利益,希望通过行政手段来维护蔗农的利益,在肥料、柴油、收蔗价格上的微调得心应手,但无法有效管理好产品走向市场的糖企,造成国有糖企困难,蔗农挣“白条”的“双败局面”。
改制后,糖企走向市场,活了。蔗业却未能走向市场,糖、蔗博弈中,蔗方更处劣势。
“更要命的是,蔗农认为,既然糖企走向市场了,种蔗为什么不能走向市场呢?”林先生表示,“要改变现状,政府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首先,种蔗业只有唯一的上游加工业,别无选择,再怎么改,还是要卖给糖厂。前些年,糖价低谷时,个别糖厂以机器故障为由,降低日榨量,以减少损失。
——其次,目前的乡村土地流转状况和法治水平无法保障“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的顺利落实。土地集约化程度低,无法建立现代化种植基地;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也缺乏有力的手段维护糖蔗双方都信守承诺。
——改制无法避免尖锐的利益冲突,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
对蔗农“抬头谢天,低头骂娘”的心态,林先生表示理解。甘蔗收购价目前还不是完全由市场来制定,被列入发改部门的调控范围里,虽然制定了明晰的定价规则,但正如汽油定价每每遭公众诟病一样,蔗价定价更难及时随市场变化而调整。
“所以,被定价管着的蔗农头疼,而管理定价的有关部门年年被骂娘,骂到头都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