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海安文部村巨型柱状节理玄武岩。何均发摄
74座火山,3136平方公里的火山熔岩覆盖面积,雷州半岛火山在经历了多期大的喷发后,虽然至今已退烧熄灭,但是经过天长日久、沧海桑田的变化,现已形成了四级火山岩台地。千姿百态的火山碎屑岩、熔岩层、火山口湖以及柱状节理、岩石洞穴等等奇特的地质地貌蕴含着火山的基因,在农业、气象、旅游、文化等等方面影响着湛江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在世界的印象。
日前,记者相续采访了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高校经济专家,以及对火山有较深研究的原湛江市副市长何均发,了解湛江人民利用火山资源的故事,并尝试探讨如何利用雷州半岛火山资源造福湛江。有专家提出,火山文化是雷州文化的根源之一,经千百年的演变,火山遗迹影响已经渗透到湛江人的方方面面,对火山的认识应从单体火山走向整合发展的“火山经济”。
火山地下水给雷州“解渴”
我国地学专家在广东省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多年来的钻探资料的基础上,对雷州半岛火山口形成的地温场进行研究,发现火山口的温度往往比周围地层的温度要低,而且还在逐年下降,这表明雷州半岛火山余热已散失。据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勘查发现,湛江市地下贮藏着特大型的低中温地热田;雷州半岛火山岩地区存在着丰富的玄武岩孔洞裂缝水,是地下水补给迳流强烈区;地下水淋滤火山岩,溶解矿物质,拥有丰富的偏硅酸矿泉水资源,其中还有含硒可防癌的珍贵矿泉水。地表水经含有丰富矿物质的多气孔火山岩的过滤、净化、矿化,渗入地下蕴藏为丰富优质的矿泉水。
雷州的干玛珥湖青桐洋就蕴含了丰富的地下水,但由于地势低洼,降雨一多便成了泽国,而它外面却又是4万多亩干旱田。千百年来农民饱受旱涝之苦。1976年英利人民用极其简陋的工具,在20多米深的玄武岩层中开凿出了一条2.5米×2.5米,长2200米的隧道,将青桐洋的雨水及地下水引向西面干旱的农田。据英利博物馆馆长回忆:“雷州农田常年干旱,深埋在地下的水资源却相当丰富,开凿这条‘红旗渠’虽然不容易,但效果明显是一举两得。”
“红旗渠”“解渴”策略能否广泛推广?1998年以来,雷州市大力开发地下水资源,建成多个热带农业及林业示范基地,落后的社会经济面貌大为改观。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郑王琼总工程师则提出,广袤的青桐洋、田洋、九斗洋等三洋地面以下30-200米深的为硅藻土、矿,倘若将其开发挖掘,一方面可以提供丰富优质的矿产,另一方面三个洋矿坑形成大型蓄水库,雷州半岛的干旱问题也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