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部分城市老人有入住意愿,另一方面市区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间资本难以进入。社会公众关注,政协委员提案,呼吁政府与民间资本加大投入,构建养老服务产业链,共同将湛江打造成“中国养老养生之都”,湛江,能成为中国养老养生之都么?
我市养老服务体系严重滞后,政府投入不足,城市社区养老甚至处于“三无”(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的尴尬地步。湛江市民政局老龄办主任科员林新棋说,虽然我市现已建起镇村级敬老院774个(其中镇级108所),解决了近一万名五保老人的住房困难,缓解了农村养老问题,但湛江城区目前还没有一家比较完善的养老机构,现在市区共有养老机构四家,能提供的床位仅有600张,养老院床位与市区老年人口之比为千分之三,其中福利院有80张床位,主要收住市区的孤寡老人,其余的3家医院开展养老服务均为营利性质,服务费用高,床位少,仅能收住失能式疾病老人、临终老人.社区养老更是一片空白,基本处于无场地、无经费、无人员的“三无”状态。
据统计,2008年底湛江市共有60岁以上户籍老人95万人,占总人口12.5%,2010年6月统计老人增至101万人,占总人口的13.9%,其中湛江市区老年人已超过20万人,人口老龄化在我市有加速上升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养老机构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一床难求 谁能给我一张养老床?
3月20日上午,春光明媚,柯阿婆和几个老年人安详的坐在护老院椅子上晒太阳,生活平静而安逸。84岁的柯阿婆是廉江人,膝下共有四子二女,全部参加工作,无法时时刻刻照顾她,今年春节前,柯阿婆顺利的搬进了第一中医院护老院。
与柯阿婆相比,李女士的父亲可就没那么幸运了。李女士的父母生活都不能自理,父亲肺气肿寸步难行,经常要住院,要有人照顾,而母亲也体弱有病,就连三餐饭也无法正常,但性格怪异的母亲又不肯请保姆上门照籵,父亲为了不拖累女儿,提出为他找养老院。李女士多次联系了市内好几家养老院,结果却都不如人意。“从去年开始预约,等了大半年,还是没有床位,谁能给我一张养老床位?”
床位供不应求,成了市区一些养老院“幸福的烦恼”。
过去,护老院还没有多少人常住,从这几年起,市区养老院床位开始紧张,经常出现排队等候的现象,巨大的变化让市第一中医院护老院主任郑丹颇有感触。第一中医院护老院之前有100多个床位,从去年开始,护老院在原楼房上面加盖了一层,并在春节前顺利完成了主体工程。“房子虽然盖好了,但一些按铃、热水器、床位等生活配套设施还没有搞好,就有好多老人坚持要求住进去,我们只好加班加点配置。”说起此事,郑主任颇有遗憾:“虽然第一时间给老人们装上了配套设施,但这些设施和原来的风格不太一样,没有形成一个风格。”
在近日走访了市区几家养老院中,记者发现几乎所有养老院都出现了“一床难求”的现象,因供不应求,在不影响老人生活、活动的前提下,部分养老院还对院内的设施进行了改建。原来摆两、三张床位的房间,如今要摆3、4张床了。“即使是这样,还有很多老人在排队等候,排队时间长的有半年多了。对此我们也很无奈,只能让对方留下电话,或者请对方找找其它养老院。”湛江市福利院副院长刘志贤介绍说。
记者获悉,这些欲寄养的老人多为身体不佳,需要照顾护理,或是空巢老人,子女在外工作,没有时间照顾。
在第一中医院护老院采访时,记者在门口见到了前来咨询养老床位的陈女士。陈女士说,她公公婆婆快退休了,身体都不是很好,爷爷83岁,患有心脏,小孩今年刚两岁,这些人平时都需要人来照顾,而自己和老公都要上班,根本就没办法照顾齐全他们的生活起居,全家商量之后送爷爷去养老院。
“我们也想在家照顾老人,但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我们两口子又要上班养家,真的没间待在家里照料老人。”谈及送老人去养老院一事,陈女士无奈的说。
去年,昆明、中山等地先后发生独居老人孤死家里数年无人发现的悲剧,这给很多市民都敲响了警钟,一方面不放心让老人一个人生活在家中,一方面子女在外工作没时间照顾,最后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养老院。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在我市有加速上升之势,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实行计生政策后,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已陆续进入退体年龄,在不久的将来,一对夫妇供养四个至八个老人的家庭会越来越多,高龄老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空巢老人会越来越多。“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将越来越淡化,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承担重任,必然将向养老院养老、社会养老模式转变。”
手续繁琐 民间资本破冰难
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城区养老院床位数与发展中国家床位占老年人口3%标准相差甚远,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规划建设更多大中低收入老年人群体住得起的普及型养老院已迫在眉睫。否则,再过几年,我们将面临着老了无处可去的地步。要打造中国养生之都,首先得先破解目前城市养老困局,要解决这个问题,单靠政府投资还不行,关键是要引进民间资本。
事实上,就在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时,部分民间人士已经将目光投向这一“银色产业”领域。吴川的李日明就是其中一个。
去年夏天,李先生去养老院看望一名亲人时了解到,一名老人在养老院生活一月的日常费用要近两千元时,而且床位供不应求时,在深圳拼搏多年的李先生眼前一亮,就想着来市区开一间养老院。
“养老院不是大排档,需要非常完备的报批手续,办完这些手续的话几乎需要跑遍政府所有部门,而政府又没有出台特别优惠的政策。”在经过详细了解之后,李先生发现养老机构的前期投资巨大,正式运营后的投入回报率比较慢,没有一、二十年根本就看不到效果,经过反复思考,李先生最终还是没有将这一想法付诸实施。
林新棋告诉记者,这两年来,不断有人前往我市民政咨询开设养老院的相关事宜,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却很少见。林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吴川老板,这名老板计划在平乐村租栋五层楼的房子开办一家养老院,他连报告都已经打出来了,但最后在落实过程中遇到了层层阻力,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观念难改 送老人进养老院有“压力”
除了落实养老床位之外,改变市民传统的养老观念同样刻不容缓,目前,市区老人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如果没有不可抗拒的原因,老人很难主动走出家门。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市民坦承,在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占主导的前提下,将家中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还需背负很大的道德压力。
市民蒋先生两口子都是公务员,父亲前年不幸去世后,母亲就一直和他们在一起生活。蒋先生说,母亲没有病的话他绝对不会考虑将其送到养老院,如果生病了就送医院或养老院修养一段时间,病好之后一定会将母亲接回来。“如果将老人送出去,别人会怎么看?”
市民梁先生在市区拥有一家酒店,收入不菲。梁先生长期和父母住在一起,他也认为,在父母还有能力照顾自己的前提下,他绝对不会考虑将他们送到代养机构,送老人去养老机构,往往会让人觉得自己很不孝敬老人,承受的道德压力很大。
钟先生今年63岁,由于儿女工作忙,照看几个孙子的责任落到了他和老伴的头上。对于是否会去社会化代养机构,钟先生断然摇摇头:“自己有房子住,暂时不靠儿女生活,走出家门养老,还从来没想过。”
不过,也有部分市民认为,送老人去养老机构实际上是个不错的选择。市民陈女士就认为,如果养老机构条件好,老人不仅能享受更好的生活,儿女也省心许多。
“目前,市区老人的养老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随着社会的进步,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将逐渐淡化。那时,社会化养老才真正迎来机遇和挑战。”林新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