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蛤岭村荷塘。记者张锋锋 摄
政府爱民,村人爱乡
杜甫有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现时,在外经商办企业或打工拼搏的吴川人,有的已经成为著名吴商,也有的为一日三餐而劳作。他们创业各异,财产不同,但有相同之处:落血地头,生根乡土。
俗话说,食尽千般盐好,走遍万里娘亲。家乡永远在他们心中。因为他们从艰难中走出来,深知贫穷之苦,深知提高文化的迫切,深知加快建设新农村的重要。
吴川的新农村美,是政府爱民,村人爱乡,尤其是外出人员深深钟爱梓里的结果。这种蕴藏在心底的感情,是祖辈留下的美德,代代相传。拯救家乡,无惧肝脑涂地;建设村庄,诚心奉献人生。
吴川美丽的地方在新农村。
湛江市评定的最美丽的新农村,吴川有17条,为黄坡镇的林屋、山溪洋、新店、小枚陈、岭蒙村,吴阳镇的芝蔼、蛤岭、水洒、中黄垌村,塘 镇的山瑶、江尾村,振文镇的五教岭、潘屋、沙洲村,塘尾街道的姓谭村,王村港镇的八十村,其中林屋、芝蔼、蛤岭等村被评上全国精神文明村。吴川市级的精神文明村多达800条,占全市农村总数半数以上。
深爱乡梓的基因
——为救乡人,不怕杀身。明代末期的林怀兰,冒死救灾,在吴川成为美谈。林怀兰是梅菉街道人,是位医术精湛的走江湖郎中,从两广行医到交趾(今越南),治好病危的越南边防关将,又治愈越南国王垂危的公主。被国王赐吃番薯,此是越南的“国宝”,生、熟番薯均不准私带出境,违令即杀。
番薯好吃易种,且生长期只需六七十天,即可大量收获,是度荒的优良作物。当时吴川广大地域天旱受灾,民无食。林怀兰为救乡人,夹带几个番薯种,闯关出境,惊险万分,不怕杀身之祸,把薯种携回梅菉的鉴江水畔种植,很快大有收成,救活村民乡里无数。
后人为纪念这位“外出务医”者,把率先种植番薯的江涌,改称“怀兰埇”。早期出版的《辞源》载云:“番薯其种本产于交趾,吴川人林怀兰尝得其种以归,遍种于粤,因不患干旱。”此事在《梅菉志》也有载。“怀兰积埇”后来成为梅菉八景之一,是当时最美的新农村。
——仅有合米,均分乡邻。这种利国之事敢干,利乡之事勇为的思想,更多体现在吴川人为家乡办学育人、修路造桥、植树造林、扶贫济困上。生活困厄时,仅有合米,可分给亲人邻里一半。腰缠万贯后,乐于出资建设家乡。清代通津河上的通津桥,南宫渡至黄坡大道,均是绅民捐款建成。当时的诗人李雪庐有《捐金筑成南宫大道》诗云:
步履维艰世道纡,迢迢泥淖杂荆芜。
输诚竭尽涓涓力,愿得人间尽坦途。
——饱暖知礼仪,长乐爱文明。改革开放后,这种爱乡护村的行动,有了更大的飞跃,并赋予特有的个性和内涵。吴川企业界致富的人士认同这“共享”道理。把建设自己所在的家乡,看作是对社会的回报,对乡情的亲近。近年来,一大批外出创业成功者,慷慨解囊,修路造桥,建文化楼,助学助教,扶贫济困。他们中有700多人,捐资总额超过5亿元。最高的个人捐款达5000万元。
走进吴川的新农村,大路均是水泥钢筋铺成,可同时通行两辆中型汽车。据吴川市交通部门数据,全市这种村路,达到1400公里。这是从吴川城区越长江,跨黄河,直到河南郑州的路程了。吴川民众集资建路,先是塘 镇宁永杰出资数十万元在家乡修路。次第是黄坡镇李华盛投资400万元兴建松柏大道。随后,全市掀起风卷云涌的建设热潮。
入村公路的沃土上,田地开阔,稻花香,蔬菜绿,蕉林碧,鱼塘美。环村多是绿树成林,夏日遮阳,冬天挡风。吴川在鉴南下游平原,河涌众多,常见清流绕村而过。傍水的村庄,在水旁堤岸广种树木,一片绿阴,倒映水中,惬意舒适。绿树婆娑中,散落一幢幢的小楼,为日渐污染的城市人所向往。
村中的空旷处,多建文化楼、戏台、广场,平时是老人休憩娱乐的场所,小孩玩耍嬉戏的地方。节日放电影、演大戏,村人聚集观看,乐也融融。他们村中的外出人员,生活好的已奔小康,在家耕耘的也能温饱,孤寡残弱,有政府和富裕乡亲扶持,吃饭穿衣,不用操心。正是:饱暖知礼仪,长乐爱文明。
——春风化雨,教书育人。外出经商成功人士积极回报家乡,那些年事已高,依靠子女致富,自己成为不差钱一族后,也为新农村建设出力。吴阳梅花诗会会长、李屋巷人李沛谋捐资100万元,在吴阳中学成立李沛谋奖学奖教基金会,两年发放奖金达40多万元。李沛谋还捐资200多万元,扩建本村的湛江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极浦亭。他如此乐善好施,是受祖父李顺南的影响。李顺南在清末民初,是有名的吴商。在村人乡里遇上天灾人祸时,不仅自己诚意帮助,而且把一担担的铜钱,借给村中举人、岭南著名诗人李小岩,救济穷人。说是借款,其实是刘备借荆州。李沛谋父子习祖训,数代行善举,名噪吴川。
吴川黄坡镇的老游击战士谭文华,由其儿女捐出1000万元,在自己的家乡新定村新建“文华小学”。吴阳镇芷寮街的林瑞图三兄弟出资1000万元,新建成芷寮中学……以个人名誉创建学校,也是受先人的影响。抗日名将李汉魂将军、张炎将军,分别创办了“育英学校”、“世德中学”。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编后话
吴川人文化个性——深爱梓里的拳拳真情,从古至今,在吴川比比皆是。吴川党委和政府,想民之所想,与时俱进,推进新农村建设。此举,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好评和爱护,同时也越来越得到更多资金的支持,从点连线到面扩大发展。她始终突出丰富的人文思想,守住精神文明的道德底线;既有创新发展,又有风尚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