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老广播”带富后寮人 村民年纯收入超万

2011-05-27 10:35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刘卫

 徐闻县曲界镇后寮村有个34岁高龄的“老广播”,每天雷打不动给村民播放中央政策、天气预报、农业科技及农作物市场信息,带富了后寮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在徐闻县农村首屈一指,成为当地佳话。

徐闻县曲界镇后寮村有42户224人,耕地600多亩,是典型的红土地,较为肥沃,主要以种植菠萝为主。提起后寮村的老广播,在后寮村一带无人不知。1977年,老村长吴俊松到县城买回了一个大喇叭,后寮村“老广播”就这样诞生了。“老广播”每天按时播放中央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还播本地新闻。老村长吴俊松当起了“主持人”,现炒现卖,中央广播电台播放完后,他又用本地话“重温”一次中央新闻联播及中央广播电台播出的对当地有用的信息。播报村内及村外趣事也是“老广播”的保留节目之一。

“老广播”成了后寮人脱贫致富的带路人。天气预报和农业科技是“老广播”播放的其中两项内容。吴俊松深有体会地说,老百姓靠天吃饭,了解天气变化可让村民安排农作物种植、施肥及收获,尤其是,了解外地天气,对村民把菠萝运到外地销售也提供了参考。

“老广播”最为关注农作物市场信息。这年种植什么,“老广播”给后寮村民发展种植业提供了决策依据。吴俊松给笔者说了一件事。有一年青椒市场遭遇持续低价寒流,徐闻大部分椒农血本无归,一时徐闻农民谈“椒”色变。下一年冬种时,大部分农民不敢再种植青椒。但后寮人从“老广播“提供的信息判断,应该种植青椒。当年,后寮村几乎都种青椒,外村的人都说后寮村“疯了”。果然,那一年青椒价格奇好,后寮村民赚了个盆满钵满。

“老广播”带领后寮人闯市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后寮村民就用大货车运载自己种植的菠萝到广州市销售,后寮村民成为徐闻首批到外面闯市场的农民。

如今的后寮村富了,全村到外面租地发展种植业就超千亩,租地80亩以上的有10多户,人均年纯收入超万元,在徐闻县农村首屈一指。富了的后寮人买起了小车,开着小车去种田在后寮村一点不稀奇。相当部分的村民还安装起了空调,享受起了现代文明发展成果。

如今,“老广播”已成了后寮村及邻村的“闹钟”,每天早上六时准时播放中央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这时后寮村及邻村的村民开始起床准备早餐。村民打趣说:“老广播比公鸡打鸣还及时。”

说起“老广播”,就不能说起主持人吴俊松,老村长吴俊松在徐闻农村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市、省级媒体曾报道过他的事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村庄建设有成绩,他曾到省府广州登台介绍经验,并到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农村论坛,还是五个发言人之一。说起光辉业迹,吴俊松脸上泛光。今年已75岁的吴俊松,几年前一场大病差点让他去见了马克思。吴俊松的心脏一直不好,2006年,不好的心脏差点要了他的命,并已被医生判了死刑。如今的吴俊松身体已大不如前,但精神很好,说话声音还是掷地有声。吴俊松认为他的病是吸烟吸出来的,他不但戒了烟,还在村里宣传戒烟。“如果想活到80、90岁,就不要抽烟”,这成了吴俊松挂在嘴边的话。

几年前,吴俊松已从村长任上退了下来,村民推选他的儿子担任村长。吴俊松的儿子同时也接过了“老广播”,有时吴俊松也客串“主持”,不过播放内容主要是戒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活力徐闻·促消费嘉年华活动开幕
  • 攻防节奏加快!“沙超”次日战况激烈
  • 共青团赤坎区委员会开展“双节”慰问活动
  • 全国中青年书法家邀请展在湛开展
  • 洪拳体验活动举行
  • 湛江北站假期建设“不打烊”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