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难者遗体被打捞出水
15日上午11时许,当记者赶到八台山时,获悉一些贵港驴友已自发组建救援队,于当天凌晨5时赶到了现场。他们说,上午8时许,吴某遗体终于浮出水面,为防止瀑布水流将他冲走,增加救援难度,有水性好的驴友在安全措施保护下,冒险下到水潭,先用绳索将遗体固定住。
因为山路狭窄曲折,消防车无法驶入,下午1时,贵港消防支队覃塘大队6名救援人员,携带多功能救生担架和5捆绳索,从山脚下步行2小时再度抵达山顶。记者跟随救援人员,通过一条临时踩出的小道再度下到山腰,并走过几百米布满碎石、水流很急的溪水,30分钟后终于到达吴某溺水的现场。
一到达现场,救援队队长符华东就开始和先行抵达的4名驴友磋商打捞方案,众人开始想在瀑布中段安装一个单向滑轮,由4人在水潭里拉拽,但很快这个方案就被否决,因为水潭极深,四周又是滑溜溜的石头,拽绳子的人无法落脚使劲。
救援队立刻改变方案,由水潭下拉拽绳索改为站在瀑布上的6个人往上拉。符华东系上保险绳,下到瀑布中段,不停地上下喊话指挥,下午3时10分,遇难者遗体被成功打捞上岸。一个小时后,遗体被救援人员运送到山顶,经遇难者家属辨认后被早已等候的殡仪馆车辆接走。
事发后,覃塘区政府及公安部门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对其余3名驴友及遇难者家属进行妥善安置,并积极做好事件的善后工作。
不少驴友缺乏安全意识
记者在网上搜索“黄练八台山”,找到相关结果约4860个,随即点开几个网页,大都是驴友之间的介绍和评价。让人担忧的是,在这些介绍和评价中,多是表明八台山探险如何惊险、刺激,对山谷季节特性、当地的气象状况,以及驴友需要携带的救生设施、设备,如何做好行程中的安全保障工作却极少提及。
八台山溺亡事故并不是个案,近几年,随着户外运动的推广,野外探险“驴行”活动日益普及,登山坠落、迷路失踪、山洪溺亡等事故也频繁发生,每次事发地的政府及公安、消防部门都要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进行搜救。其中,不少事故是因为驴友安全意识淡薄引发的。贵港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驴”说,“无知者无畏”的心态是最大安全隐患,如果掌握了足够的理论知识,很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同时,一些驴友的自救能力很差,事发后只能依靠外界的救援。“如果这次出事的小团队中有驴友掌握充足的救生知识,发现吴某溺水后及时救助,也许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
他还建议,随着户外探险活动的普及,参与的人越来越多,驴友的足迹已经越来越远,许多人迹罕至的高山、峡谷、荒野成为探险的好去处,旅游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及地方政府应履行好安全监管义务,对各类景区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公示,并提供地理、气象条件信息等配套服务。对一些未开发、开放的峡谷,政府部门也有告知风险、进行劝阻的义务,比如设立警示标志、划定禁入区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