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闻县下洋镇边坡村是广东省的革命老村庄,享“徐闻小延安”的美誉。而该村在解放战争时期挖掘的地下作战通道,近日被发现,引起人们的关注。
被发现的作战地道,有四个进出口,其中一个口位于一个破落的古祠堂内。记者看到,地道的入口近似圆形,靠近墙壁的那侧地道口长了一些爬壁藤,而另外一侧成了垃圾堆放处(如图)。记者探头观察,地道口沿地面直下2米左右后向右拐去。记者沿地道口下去,看到地道延伸20多米后被泥土堵住了。地道的四壁都是黄泥而没有其他建筑材料。据村民反映,该地道是近日被群众意外发现而挖掘出来一段。另外3个地道口,也是近日被发现后暂时挖掘出几米。边坡村一位90多岁的老人向记者透露,整个地道是1948年挖掘的,最宽的地方可以同时通过三人。
而这条地道还有什么具体的背景呢?据徐闻历史资料记载,1945年2月20日,南路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一大队配合下洋人民武装暴动后,集结于边坡村休整。国民党雷州挺进队副司令陈桐,纠集徐闻、海康国民党6个大队800余人分南北两路夹击集结在边坡村的南路人民抗日游击队。当天傍晚五时游击部队向西突围,途中游击队副队长唐友三、战士唐英、边坡游击小组组长张显才等24人不幸阵亡;1948年7月28日,驻下洋乡边坡村的徐闻游击队一小分队与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徐闻县警察二中队、前山乡队、下洋乡队在下洋乡边坡村的棍草岭相遇发生战斗,游击队员林马仔惨遭杀害,并且被敌人割下头部悬挂在徐闻登云塔的顶部示众。
为了抗击当时的国民党部队,南路人民抗日游击队想到了冀中平原的“地道战”,于是决定在边坡村修建地道来保护自己的战斗力和村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游击队从1948年8月中旬开始,发动村民和游击战士在边坡村中开展挖地道活动,三个月时间,一条长2000米宽1米、高1.7米,顶部土厚3米以上、有着7个出入洞口的地道悄然挖成。1949年初地道修好后,游击队员和当地群众利用该地道击退了国民党军队的一次又一次进攻,并在边坡村打响了徐闻解放战争的第一枪。曾参与挖掘该地道并英勇杀敌的边坡村游击队员张典侨,解放后曾被提拔担任云南楚雄军区的副司令员。
村里的老人讲,建国后,那条地道失去了战时的作用,加上没有保护好,导致地道被破坏或被泥土堵塞了,直到近日才被村民发现。有人建议,应当对整条地道进行重新挖掘修建,作为一个珍贵的历史文物供后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