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经济圈,城市化工业化仍是短板
位于阳江市区以南的阳江高新技术开发区,是该市近年来重点培育的沿海新城区。但记者在这里采访时却发现,开发区内虽然工厂密布,却鲜见金融、餐饮、酒店等现代生活配套设施。
即使是在配套相对齐全的阳江老城区,也常能听到这样的抱怨:城市狭小陈旧、道路年久失修、交通混乱拥堵……
城市是现代经济活动的基本空间,也是构成经济圈的核心要素。可是,阳江中心城区仅40多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水平只有46.8%,与珠三角80.19%的城镇化水平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粤西另两座城市也不乐观:湛江城市化水平不到40%,茂名城市化率只有35.06%。
“整个粤西的城市化水平都不高,不仅比不上珠三角,也比不上粤东。”陈鸿宇指出,“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化水平低。湛茂阳的农业还占GDP20%左右,比重这么大,说明工业化比较薄弱。”
的确,重大项目落地为粤西腾飞增添了底气,但粤西三地的家底还不够厚实。
“比如湛江,虽然炼化、钢铁都开工了,但建设周期还需三至五年。”陈鸿宇分析,石化、钢铁项目都是比较容易受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政策调控影响的行业,粤西地区亟需拉长这些大项目的上下游产业链。
茂名就吃过产业链不健全的苦头。长期以来,茂石化一枝独秀却“强而不大”,石化产品后续加工能力薄弱,使得石化项目没有产生“榕树效应”,未能形成产业集聚,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而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孱弱,更是湛茂阳的短板。
去年湛茂阳第三产业比重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其中,湛江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三大传统服务业仍占服务业总量的四成多。这种情况也同样出现在茂名和阳江。
“临港经济圈是一个系统概念,不仅仅是几个钢铁、石化项目这么简单,现在只是起步阶段,今后湛茂阳三地的一、二、三产业都需要转型升级。”向晓梅提醒说。
“客观上看,湛茂阳形成经济圈的条件的确还有缺陷。”陈鸿宇坦言,“但是所有跨行政区的整合,我们都应该鼓励!”
的确,既然珠三角能从桑基鱼塘成长为世界工厂,我们又怎能不对粤西充满期待。
然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历史机遇,我们也必须认真检讨:
湛茂阳该如何去除“诸侯经济”的心魔?粤西各市的产业结构如何适应临港经济的要求?相对滞后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如何支持经济圈的发展?
人们在追问,在期待湛茂阳大胆探路,创造出耀眼的辉煌。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