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学校”成了学校、家长、村委会的沟通桥梁。
上个月,在徐闻公港村委会,年过五旬的符孟再次“入学”。他和其他小孩在初中就读的家长一样,加入了和安中学家长学校公港村委会班。
不久前,和安中学“家长学校”在公港村委会挂牌成立。这个由村委会、家长和学校联动教育学生的模式正在和安镇10个村委会推广,争取在每个村委会开一个家长班,把学生管理化整为零。
“公港村委会班一共有15个成员,包括村委会干部和中学老师,每个学期给家长上一次课,每个月通报一次学生在校情况。”和安中学校长陈海燕说,“把家长学校办到村民家门口,是为了方便联系村民,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共同教育好学生。”
创办缘由:缺乏联系,沟通受阻
7月2日上午,记者驱车赶往徐闻和安中学。
“说起办这样一个学校的初衷,得从一次家长会上说起。”该校政教处副主任文中福老师介绍说,2011年学校召开学生家长会,和以前一样,许多家长还是没有来。“有些在海岛上搞养殖,白天几乎都没时间。会后,陈校长就跟我们说,这样下去怎么行呢?不如就把家长会开到村民家门口去吧。”
虽然只是这么一说,但陈海燕却想得更深入。“开家长会常有这样一个问题——学校白天有空,家长没空;家长晚上有空,学校老师又已经下班,很难聚在一起。而‘家长学校’能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学生、父母和村委会心平气和坐下来好好沟通。”陈海燕称,农村家长心里还有个特点,那就是学生成绩不好,家长不愿来。“自己孩子成绩不好,他们害怕来。再加上因为在农村,很多家长住在不同的村庄和小岛上,来趟学校,交通不便,所以学校统一开大会的效果总是不好。”
陈海燕介绍道,“家长学校”在给家长授课的过程中,既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的信息,又努力收集家长反馈的信息,以便加强教育的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放心,学校教育学生舒心的双赢局面。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学生自主性强、逆反心理强,这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光靠学校很难管理,必须家长、社会和学校三方联合管理才行。如今,学生在学校一有什么情况,家长马上就知道了。”陈海燕称。
对于特殊的学生,“家长学校”会分批集合学生家长和村委会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对于好的学生,村委会会对其进行表彰。“表彰的经费来自村委会外出务工经商的老板或者关心热爱村里教育人士的捐款。设立奖学金,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
初期效果:共同监管,情况好转
公港村委会的陈柏副书记跟记者讲述到,公港村一个姓陈的学生,平时在学校调皮捣蛋,“后来经过村委、家长和学校的耐心教育,情况好多了,今年要初三毕业了。”
“当时学校把这个情况反馈给我们,我们就下去跟家长沟通。原来,家长因为忙,对儿子在外面调皮捣蛋的情况毫不知情。后来父母根据反馈信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孩子慢慢地就变好了。”文中福老师介绍道。
在和安镇,像公港村委一样,留守孩子为数不少,父母外出打工,小孩留在家里,交给老人照顾。“这些学生其实更需要特别教育照顾。”陈海燕说道,留守学生普遍存在“三不管”的问题——学校想管管不了,社会没人管,家里没时间管。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家长学校’想出的办法是,在校班主任管理,学生回到家后,让村委会临时作为监护人,在‘家长学校’报名登记,留下联系方式,负起监管责任。”
陈海燕表示:“以前学生在学校发生打架后,管区和家长,甚至群众,都打电话来骂,怎么学校管理成这样?如今家长学校让这样的情况得到了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