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居委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通讯员 潘华金 摄
3 环境整治:避免农村环境污染恶化
“从2009年到现在,扶贫双到工作已经进行了4年,我们所帮扶的村庄,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千元,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但在帮扶中也发现,农村垃圾围村、水体发黑发臭现象严重,有些污染甚至超过了城市。这说明,农村发展必须有规划,必须着眼长远实效,实现持续发展。”
林卫强说,近两年,吴川实施回归工程,一些老板返乡创业,泗岸村和山圩村也引进了一些项目,若不合理规划布局,就会破坏生态环境。拿泗岸村投资3000万元的大型养猪场来说,营运后将产生大量的粪便,如不有效处理,就可能造成臭气影响和污染饮用水源。但是做好规划和处理,就能够变废为宝,为当地提供颇受欢迎的有机肥和沼气。
为了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持续发展,深圳人居委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从深圳市财政预算中列支20万元帮助泗岸村、山圩村编制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指导两村做好环境综合整治和产业布局规划,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成功向省环保厅申请80万元对山圩村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并计划再向省环保厅申请5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对泗岸村进行环境综合治理。
目前,受深圳人居委的委托,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正组织人员对泗岸村和山圩村进行环境监测,开展生态调查,全面了解两村环境状况,理清环保目标,借此重新调整产业布局,为后续发展提供保障。
4 扶贫升级:长效扶贫更受重视
林卫强很坦然:扶贫关键是看责任心,不是为了考核,也不是为了提拔。“2009年我和团队志愿报名,驻村扶贫。如今已经过了4个年头,团队中的青春少年也到了结婚的年纪,有些家中有小孩的,根本无暇照顾。唯一的心愿就是让贫困群众真正脱贫。”林卫强深有感触地说,如果单纯为了考核,就直接投资建短平快的农业生产项目,而不是投资130万元建山圩卫生站项目。现在选择建这些项目,一是收益稳定,二是综合效益好,能够做到长效扶贫。此外,深圳人居委还计划帮助每个贫困村筹备15万元的后备发展基金,为每个村创办一家以上农业龙头单位,确保贫困村能脱贫,不返贫。
记者观察
幸福感是村民的第一选择
在扶贫工作中,各村因地制宜,各有各的路子。但根据记者观察,做得比较成功的扶贫项目,往往是科学调研、民主决策的结果。深圳人居委在振文镇的“幸福导向型”扶贫,其实正是村民自主选择的结果。
吴川的一些村庄贫困户数量不多,整体硬件比较好,但一些软服务却较为缺乏。以泗岸村而言,许多外出老板在“回归工程”中带来了可观的投资,村里有了硬底化道路、小楼、路灯、公厕等。他们最缺的究竟是什么?深圳人居委在着手扶贫前,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调研,发现这里留守儿童较多,距离医院较远,而且卫生环境正在恶化,一些地方甚至污染比城市还重。
发现了问题,还需要民主决策,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扶贫小组在幼儿园项目的决策中让村民拍板,结果发现大家最迫切需要的是一家正规幼儿园,而不是养殖项目,医疗站的决策也是如此。在实际运作中,工作组采用正规的招投标机制,让村干部、村民亲自考核投标者,透明操作,选择最具资质的建设方和运营方。至少在幼儿园项目来看,此举收效很好,来自吴川市实验幼儿园的杨小燕女士凭借丰富的办园经验获得运营标,并以其出色的办学水平吸引了周边家长,大家抢着把孩子送过来。
“解决了我们最操心的问题”,留守儿童家长如是评价幼儿园。这一扶贫模式不仅仅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实际上其运作过程充分发挥了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村一级的“自治”机制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深圳人居委的扶贫实践也证明了,相比短期经济利益,幸福感是村民们的第一选择。这对各地深化和巩固扶贫成果,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