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一分地巧收十分财轮换种植破局人多地少

2012-07-25 09:36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林心伟 赖寒霜

    芥菜、韭菜、青瓜、茄瓜、玉米……7月流星似火,走进徐闻县西部,随处可见这种“短平快”的经济作物,一畦一畦铺天盖地,蔚为壮观。当地农民说,种植期短的瓜菜作物在徐闻已形成主流,一至三个月收成一次,市场行情看得准,损失不大,收获却丰,很多菜农荷包因此鼓起来了。

南山镇农民种植生产周期短的芥菜,绿油油的田野生机勃勃。 记者 赖寒霜 摄

    年收割10次菜成“万元田”

    徐闻有以迈陈镇为中心的30多万亩全国蔬菜基地,以前是种植冬季北运蔬菜为主,如今一年365天都有种植蔬菜,田地四季常青,当地蔬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

    来到了南山镇竹山村,村四周1000多亩地都是“菜园子”,家家种芥菜、韭菜、白菜等,一片绿油油,每天都有大货车到村场忙碌着收购瓜菜。村妇崔爱书正在田地里浇灌她那两亩多芥菜,她笑着说,本月初才播的种,下个月初就可以收割,1个月收获一次,比母猪生仔还快,如果菜价好,一年能种它九次十次。现在芥菜是8毛钱一斤,亩产有5000斤,下个月就赚它3000元——全家靠这两三亩菜地过上了好日子。

    杨朝胜原是村里贫困户,近两年在政府帮扶下,改变种植方式大种瓜菜近10亩,每年纯收入约10万元,家里建起了小洋楼。杨朝胜说,全靠政府帮扶在田头打了井,一年四季都可种植,现在采取“短平快”种植方法,一亩菜地一年赚了成万元,变成了“万元田”。前年,他又包租周围8亩地如法炮制,大发其财。

    南山镇委书记欧阳光仅对记者说,徐闻县在本世纪初开始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主要是种植经济作物。现在结构调整,就是引导农民发展能立竿见影的“短平快”经济作物,从四五个月产期的辣椒、青瓜等变成一两个月的大白菜、韭菜等,种植期越短越好,一年四季不断投入、耕作、产出,年收成十批八批,让人均三分的土地达到产出的最大化,走向集约型农业。如今徐闻30多万亩蔬菜基地一半以上都是以这种“短平快”方式生产,收益非常好。

    集约型农业是农村出路

    湛江一千多万亩耕地,农民有500多万人,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面临人多地少的生产困局。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市一亩耕地年产出仅两三千元。“人均就那三分地,就是种金种银也发不了财!”许多农民常常发出这样的无奈感慨。

    人多地少困局怎破解?冲破“桎梏”至关重要,关键是改变种植运作方式。如今“徐闻模式”率先破解了产出与收益的问题。

    该县农业局局长吴珍说,徐闻农业利用光热充足条件,前几年大力发展人无我有的冬季北运菜,丰富了中国人的餐桌,成为全国闻名的瓜菜基地,许多菜农也富起来。但时过境移,随着海南、广西及云南北运菜和北方大棚瓜菜兴起,这种利用时间差,季节“错位”的发展空间日益缩小,冬春瓜菜近几年出现“烂市”、价格起伏大,农民收益明显减少。市场变化势必“适者生存”,在缺少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现实状况下,徐闻农民另辟蹊径,从一年一次种植变成一年多次,全力发展种植期短的瓜菜,以“看得见”把握“未来”,这样加大了劳动密度,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也冲破农村信息不灵的制约,适应性强,效益明显,走出长期困扰广大农村的人多地少困局。

    “跟着市场转,打破常规,徐闻农民种植推陈出新,可喜可贺!”市农业专家李存延对这种“咬定市场、提高产出”生产方式大为赞赏。

    他说,日本、以色列、荷兰,之所以能跻身世界农业发达国家行列,就是面对耕地少的不利条件,千方百计增加生物技术因素,紧紧依靠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产出率,形成农民收入高于城市人的先进生产体系。徐闻农业“短平快”的种植方式同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初步迈进了高效的密集农业,这是农村破解人多地少困局的发展之路,下一步关键是提高技术水平和资金投入,实行更高水平的标准化、生态化种植,打造绿色品牌,让本地农产品叫响国际市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红星照耀红土地
  • 定格浪漫 纸短情长:新人登报缔结良缘 铅字为证爱情永恒
  • “月满非遗·情聚中秋”非遗集市举行
  • 霞山区青年夜校咖啡品鉴公益课举办
  • 暴雨突袭
  • 环北广东工程首条盾构区间顺利贯通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