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革命烈士纪念碑。叶海生/摄
实践队员与老战士合影
湛江新闻网讯:走过一道长长的上坡的石街,在青松翠柏之间,四方石栏围护之中,由萧克将军亲笔题写的“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暑期下乡期间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两情湘粤”实践队开展了以“追寻红色记忆 情系湘西大地”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二:瞻仰了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革命烈士纪念碑。之前我们已经踏访了省委旧址(即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分校旧址)、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和省军区旧址,重温了革命峥嵘岁月。
而就在纪念碑下不远处,居住着5位曾经参加抗美援朝的老战士,我们采访了其中的一位老人。老人的名字叫罗思荣,今年已有87岁。刚开始因为语言沟通的障碍,老人只会讲湖南方言,我们的采访进行得很艰难,幸好同行的摄影记者是四川人,他便成为我们沟通的最好翻译,因此采访才较为顺利地进行下去。志愿参军,奔赴朝鲜
1950年,正值青年的罗思荣老人听到国家招募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时候,毅然报了名。他回忆,其实那时候他文化浅,小学尚未毕业,甚至都没搞清楚朝鲜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是当时因为他们一家五弟兄,除了他个个都参了军,他心中更有着一种军旅情怀,盼望着能为国家出一份力,所以才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人在给我们讲他参军原因的时候,脸上透露出来一种英勇与无畏,让我们深深敬佩。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因表现出色,功勋卓越,从一个普通战士逐渐升到了班长、排长,后来又当上了连长。三年苦战,九死一生
朝鲜战争打了3年,老人就待了3年。在我们询问老人战役时的故事时,老人卷起裤腿,指着膝盖上的一处伤疤说,这里曾经中过弹。上甘岭一战,他们打了几天,先是在高处埋伏好,待敌人一到便从上往下推凳子,把敌人实力削弱后,便冲下去,打了一天多才最终胜利。之后没有歇息的时间,他们又奔赴六阳县,采取游击战的方式,包围敌人断水断粮。激战期间,他的腿部曾中过3弹,后来被判定为三等残废,掉下水,恰巧他又不会游泳,幸好战友及时发现他并把他救上来才捡回一条命。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物资仍十分匮乏,老人回忆说,当时只见美国的飞机飞来一架又一架,坦克轰轰地往前开,但是他们只能用枪支去打,用血肉之躯去拼。回乡心切,有苦难言 3年的朝鲜战争,美国终于退到了三八线以外,并要求和平谈判,最终签定了同时撤回军队的协议。过了鸭绿江,老人本以为可以回家,没想到上火车之后,只在北京停了二十分钟,便一路南下,直达广东南海。老人思乡心切,却是有苦不敢讲。
当时蒋介石虽撤到台湾,独霸一岛,但是中国大陆沿海特别是广东沿海一带仍是其势力范围,那里潜藏着众多为蒋介石称臣的人。在南海待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又去了湛江。老人说,毛泽东主席还先后到了湛江、惠州指挥作战。又是3年,他终于从广东回到了家乡湖南。物是人非,自力更生
回到家乡后,罗老人却发现父母早已不在人世,不禁痛哭流涕。一别六年,却是物是人非,多少感叹。回到家乡后,当初一起战斗的战友都得到了国家分配的工作,可罗思荣老人却没有。一样没分配到工作的还有另外两位战友,给他们三人的回应都是,单位那边不缺人,暂时没法给安排。没办法,老人之后前往湖北找工作,在一个木材厂监管木材搬运,一做又是3年。就在木材厂老板准备给他加薪时,他又一次坚定地要回到家乡湖南,要回去看看。我们听着老人的话,老人说到要回家时脸上所闪现出的神采,老人深深眷恋故土的心情都让我们十分感动。
整个采访过程中,老人对我们到来的热情欢迎,老人讲述抗美援朝战争故事时的大义凛然,老人谈到自己家乡时表现出的深深热爱,让我们为之动容。我们了解到,如今老人的生活过得还是比较好的。国家为他们建了住房,几位当时一起参加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就住在隔壁,每间住房里均有基本的生活设施、娱乐设施,旁边又有老人活动中心,国家对他们的生活都提供着保障。对此,我们感到很欣慰。听老人为我们讲述当年抗美援朝的故事,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激起了我们的爱国情怀。铭记过去,才能走向未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了解历史故事,更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