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之痒
相对于种养业的快速扩张,流通环节显得力不从心。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之所以每年都会上演农产品价格涨跌无常的悲剧,原因之一就是流通不畅带来了农产品滞销、销售成本增加、产品不符市场需求等后果,掣肘了农业发展步伐。
单从运输来看,近年湛江交通条件尤其是北运菜主要依赖的公路运输条件进一步好转,流通问题出在哪里呢?
徐闻县正茂蔬菜种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进权表示,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冷库僧多粥少,大量蔬果没有经过冷藏保鲜处理直接发货,增加了耗损,而这些损失往往由农民直接承担。“如果全市有更多、更大的冷库,菜农就可以先将农产品储藏起来,错开上市高峰期,等到市场行情好再销售,收购价相对更可观,农民和收购商都能多赚点。”
据悉,目前全市1600多家农产品流通企业多数规模小、辐射不强,农超对接、电子商务、连锁直销等新型销售模式,在湛江并未成气候。
流通信息反馈的迟钝或灵敏,同样影响着农产品产销。在当前的农业种养中,往往容易出现过于跟从市场热点或置市场供求于不顾两种极端,造成产品价贱、滞销,伤害了农民的种养热情,导致产业非健康发展。
要想治愈流通之痒,除了期待政府部门加强引导和扶持外,还得靠农业产业链上利益各方的共同努力,唯有冲破传统农业只盯田头不看市场的思维定势,才能更好地遨游市场。
徐闻在流通渠道建设方面就积累了不少经验。徐闻在国内建立了12个北运菜分销联络处,每天,各地市场的价格动态、消费反馈、供需情况、未来行情等信息及时传回徐闻,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据此指导、调整农产品种植、销售。
令人期待的是,目前不少外地、本地企业雄心勃勃欲试水湛江农业流通领域。落户遂溪的北部湾农产品流通综合示范园区,将建食糖仓储加工区、果蔬保鲜加工及仓储区、物流保税区、综合管理中心等;徐闻正与广州东送集团洽谈有机农产品综合开发项目,包括有机农产品种养基地、交易中心、深加工工厂、储藏冷库和运输码头等。
职业农民呼之欲出
农业发展成就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农民的腰包。赢与亏及农产品价格涨与跌之间,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在翻云覆雨。身处风云变幻的市场,湛江农民往往少了面对土地时的游刃有余。如何从种养能手成为市场行家,从玩转土地到玩转市场,这是湛江农业需要面对和尽快解决的一个难题,培育职业农民正是答案所在。
近年来,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吸引不少人重归乡村。张远平就是其中一位。她放弃东南亚某公司高管的工作,回到徐闻下桥信桥村。信桥是广东最大的种桑养蚕基地。她发现,村里不少年轻人宁可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在家养蚕,村里没有大型合作组织,没有成品加工厂,桑茶、果酒、茧蛹等副产品有着广阔市场前景,却无法延伸出产业。她感慨,如果更善于市场运作,信桥养蚕业能走更远!
农业正如桑蚕蜕皮。当前,农业正面临人口老化、技术人才缺乏这些“老皮”的束缚。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困扰着湛江的农业。“农业的出路是发展现代农业,而职业农民就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湛江急需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给出了答案并坦言,目前湛江高素质的职业农民仍很匮乏。
如何让更多年轻的劳动者带着技术、资金、经验、理念回归土地?如何重建农民对土地的信心和感情?如何让农民不再仅仅是与土地捆绑在一起的身份,而是一种具有更高性价比的职业?需要整个社会的协同配合。
为打造更加适合催生职业农民的农业发展环境,我市正在探索建立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的现代农业经营制度,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经营主体,而这些主体,正是职业农民的摇篮。
此外,教育培训也显得相当重要。美国农民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德国所有农民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也必须经过3年以上的职业教育。湛江有着全省领先的职业教育规模,专注于将农业人口培训成城市就业人口的职校,能否挑起培育新型农民的重任?值得期待。
当土地中蕴藏着诱人的财富、尊严和价值,当农民与市场经济之间、与政府之间建立了良性互动和信任关系,当农民成为先进技术、知识的掌握者,当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更加好转,农民职业化的道路才会更加顺利起步,湛江农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中傲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