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因:盲目跟风+生产过剩+供大于求
生猪市场价格的波动受到产业周期性、生产供应、猪肉消费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去年我市生猪价格走势低迷、同比下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生猪生产的相对过剩,市场供大于求。
一听说养猪赚钱,所有人就都来养猪,就算是一些从未养过猪的村民,家里也都养了三四头。由于生猪养殖效益好、政府扶持力度大,生猪产业的资本投入迅猛扩张,规模养殖户补栏积极性高涨,生猪存栏量不断上升。
据主要畜禽监测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四个季度,我市规模养殖户生猪期末存栏头数分别为87.84万、88.37万、89.16万和93.39万,同比增长25.4%、23.0%、21.2%和30.36%。由于生猪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生猪存活率大大提高,2012年四个季度,我市规模养殖户出栏生猪头数分别为41.06万、41.38万、40.82万和43.06万,同比增长18.6%、18.8%、9.0%和9.41%。
目前我市生猪产业化水平较低,精深加工业发展滞后,产业化经营度不高,生猪生产缺乏对市场的调控、调节能力,当养殖量大时,极易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另外,生猪主要靠贩运商、屠宰商、零售商三个环节进入市场,养殖户在销售过程中难起主导作用,生猪出售只能随行就市,当市场供大于求时,价格便应声而落。
建议:建立行业准入机制 构建“订单养殖”模式
由于生猪养殖门槛较低,2011年出现养殖户扎堆养猪,最后导致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养殖户亏损。对此,统计部门建议,相关部门应建立生猪养殖行业准入机制,取消“零门槛”养殖,制定养殖户准入标准,避免养殖户随意入、退市场而引发市场波动。通过建立养殖门槛,把生猪存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在养殖形势好时,控制养殖户进入养猪市场的数量,市场行情差时,调整政府补贴力度,确保生猪供应的可调可控。
除了建立行业准入机制,政府还应牵头,构建加工企业、基地、养殖户、市场产销紧密结合的“订单养殖”生产经营模式,以市场需求来确定生猪产量,为生猪走向市场建立长期而稳定的销售渠道,而统一的养殖方式更能确保和提升猪肉的品质,价格也相对较为稳定。
认真落实国家政策法规,不断扩大生猪活体尤其是冻肉的储备规模及能力也是调控手段之一。当猪肉市场价格大幅上涨超过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时,政府应增加冻肉储备投放量,平抑市场价格,满足市场需要;当生猪市场价格大幅下降低于养殖成本时,政府应采取保护价统一收购生猪,增加冻肉储备量,避免价格过度下跌,保护养殖户的利益。同时,相关部门还应积极筹划建设生猪期货市场,让市场化的生猪期货价格引导大型养殖企业合理调节生产规模和方向,平抑生猪市场价格的波动。
除此以外,生猪生产信息的收集、分析、发布和生猪市场价格的预测、预警等工作也非常重要。相关部门应加强建立和完善生猪市场信息统计监测制度,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如统计部门要加强对生猪生产的统计和监测,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加强预警分析,及时提出应对措施;畜牧部门要加强对生猪养殖场的防疫监管和猪群的免疫、检疫,推广先进实用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提高生猪生产效益;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市场活畜及其产品的价格信息收集工作,及时发布市场价格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