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谱系与广西顶狮山遗址一致
肖康华介绍,2002年11月和2003年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湛江市博物馆和吴川市文化局联合组成考察队,由省文化物研究所专家冯孟钦领队。试掘期间,省考古所的李岩、邱立波、卜工三位领导也亲临现场指导工作。两次对梧山岭贝丘遗址进行了复查和试掘,取得重要信息。
试掘发现,地层堆积可分四层,第一层为表土,第二层、三层为贝壳,第四层为褐色土,以第三层出土遗物最丰富,内有较多的陶器和少量的石器。陶器以夹砂红陶和褐陶为主,纹饰有细绳纹、篮纹、施纹及于口沿,器形有高领罐、折沿罐、圈足盘等,石器有双肩锛、网坠等。
专家发现此次出土物与广东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没有类同者。倒是跟广西邕宁顶狮山新石器时代遗存相接近,由此推测,吴川梧山岭贝丘遗址的文化谱系与广西邕宁顶狮山遗址年代大致相当,即距今五六千年。
这次试掘让专家明确了两点:吴川及粤西南的史前遗存年代较早;在谱系、文化传统上,属于广西、越南在内的交互文化。由于梧山岭贝丘出土的遗物较多,年代较早,富于地方色彩,引起业内及有关方面的重视。试掘更填补了粤西南地区距今五六千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空白,使人们清楚认识到该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内涵、特点、谱系等,意义重大。
“保护遗址是当代人的责任”
眼前梧山岭贝丘遗址层层叠叠的蚬壳和螺壳,几经风雨,沉淀岁月,见证着时代变迁。从挖出的几枚贝壳中有小如指甲,也有大如两指,很坚硬,轻捏不碎,谁又想到这些都已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
梧山岭树木不多,处处翠绿,格外幽静。与侧旁一个小岭相挨,陡坡凹陷,竹木婆娑。当地人相传陡坡是远古仙人下凡巨脚踩踏、留下仙气而成。
举目远眺,悠悠鉴江水,绕村而过,沙船往来,使人深感惬意。
“千层贝壳千层宝!”只可惜梧山岭贝丘遗址从发现到现在已经30年,却一直得不到保护,加之不少村民欠保护意识,偶尔挖掘一块贝壳泥用来围田埂、垒坟头、作垫脚,使遗址遭到破坏。相比其他地方的同类古迹保护,梧山岭贝丘遗址保护显然不够。
地处广西邕宁、约4000多平方米的顶狮山遗址,于上世纪90年代发现,但它已成为原始文化序列中第一个以广西地名命名的原始文化类型——“邕宁县顶狮山文化”,并成为国家大遗址展示中心之一。同样,东莞市虎门镇青铜时代贝丘遗址,比梧山岭贝丘遗址发现迟,不仅保护得好,还建成休闲公园,供人们游览遗址,畅想古代文明。
据了解,吴川不仅有梧山岭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该市吴阳镇还有那良村宋代贝丘遗址。该遗址分白坟墩贝丘遗址、大墩贝丘遗址、长墩贝丘遗址三处,约3000左右平方米,地面都遍布蚬壳。但与梧山岭贝丘遗址一样未得到应有的保护,令人遗憾。
专家认为,梧山岭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留下了大量的历史符号,也留下了一个个先人当时生活的谜团,对这个蕴含历史之地,如何诠释、如何保护?正是当代人应有的历史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