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廉江市吉水镇梧村垌村的荔枝树已经花满枝头。想到丰收,村民喜上眉梢,提到销售,村民却直呼心痛,“卖比种要赚钱,不过保鲜、运输的成本大,还有风险,所以只种不卖赚不了太多钱。”种植户老谢的说法,反映了湛江农产品种植领域的普遍现象。
经过数十年发展,雷州半岛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菜篮子”“果盘子”, 种植与流通两个环节呈现出“头重脚轻”,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依然是湛江农业转型升级绕不过的话题。
雷州市东西洋田是国内一大“粮仓”。李天统 摄
660万吨“原生态”蔬果闯市场
作为全国重要的北运果菜产区,湛江果菜年产量有多少?据不完全统计,经过30多年的发展,作为广东“农头”的湛江北运蔬菜和水果年种植面积已经超过360万亩,蔬菜年产量约380万吨,水果年产量约280万吨。
660万吨!这个数字令人咋舌!由于湛江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冬季种植的蔬菜种类不仅单产高,而且品种多、质量好,在北方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中九成外销,一成自产自销,成为名符其实的“南菜北运”生产基地,由此奠定了湛江在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长江流域冬春蔬菜、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蔬菜等六大优势区域中的“江湖地位”,以辣椒、茄瓜、香蕉、菠萝等为主要品种的湛江蔬果,行销北方、长江流域及港澳地区冬春淡季市场,为保障全国蔬果均衡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湛江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蔬果主要销往北方,因此流通成为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那么每年数百万吨的蔬果是如何从湛江流向全国各地的呢?
眼下正是菠萝收购旺季,在菠萝之乡徐闻县愚公楼村,一辆辆大小货车穿越“菠萝的海”直接开到田间地头,一车车菠萝直接或经交易市场中转后运往全国各地。而这,正是湛江北运蔬果流通中最为常见的一幕,大量蔬果正是以这种近乎原始的状态进入流通市场。
原生态并非都是好事!长期以来,在农业领域,往往更重视农产品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忽略了采摘后的处理、销售。由于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建设滞后、基础设施条件差,无法较好地解决产地农产品分选、分级、清洗、预冷、冷藏运输等问题,致使果蔬等农产品每年在流通环节的损失率超过25%。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林水栖看来,“原生态”的流通状态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还制约了湛江农业的转型升级,这一“瓶颈”亟待破解。
冷库日处理量仅2万多吨
与农产品生产大市地位相去甚远的是,农产品贮藏保鲜能力并未得到相应发展。目前我市用于蔬菜冷冻处理的冷库,日处理量约为2万多吨。冷库较为分散,日处理量最大的约为1万多吨,规模小的日处理量只有200多吨,经营时间短,一年中空置期长达7个月。
缺乏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产品保鲜和收储调节设施,对于农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北运菜经过预冷处理后,能减少损耗便于运输,同时能延长产品上市保鲜期。此外,冷库作为收储设施,可调节鲜活农产品上市时间,有利于错开上市高峰期,减少集中上市带来的“菜(果)贱伤农”事件发生。
僧多粥少,让不少原来投身农产品流通的人选择退出,只能望市场兴叹。曲界菠萝收购大户赖远芳承包土地种植菠萝、北运菜和香蕉等,曾经希望做到产供销一条龙的他,坦言在果蔬流通方面的尝试并不成功,这一季,他将耐储耐运的3万多吨菠萝卖到了东北、北京和浙江,而北运菜和香蕉都是直接卖给了中介。究其原因,北运菜需要租用冷库,现有条件做不到随租随用,且费用并不便宜。
贮藏保鲜和加工,被称为农产品再生产过程的二次经济。美国、荷兰等农业较为发达的国家,都把产后加工放在了农业首要位置,在农产品贮藏保鲜中多用气调库冷藏保鲜,减少损失率,提高产值。而从目前湛江农业领域来看,这一块少有企业涉足,且规模都很小,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