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大刀队队员柯养老人在大刀队队部旧址前,向记者讲述往事。
大刀队队部旧址
离开莲角塘,绕过弯曲土路,记者来到一座约100平方米红砖灰瓦的老屋前。孙康福指着这座镌有风雨痕迹的古屋介绍说:“这就是当年抗日大刀队的文武馆,也就是大刀队队部。抗日战争年代生活条件困难,几十名大刀队队员挤在一间不够40平方的房间里休息。大厅则是队员们习武学歌的场所。”
记者跟随孙康福走进古屋,只见屋中的红砖已然剥落,屋顶也蒙上厚厚的黄色尘土。在大厅的墙壁上,长着不少灰白色的枯萎藤蔓,宛如一条条苍老的血管和脉搏紧紧扎入红砖中,难分难解。用手握上去,粗糙感顿生,好似握住了大刀队员前辈们苍劲有力的手腕。记者闭眼感受,仿佛古屋里还回响着嘹亮的抗日歌谣。
坡心岭革命斗争12年
89岁的老前辈柯养是当年抗日大刀队队员。睹物思旧,柯养双手持着大刀,向记者讲述他们当年的峥嵘岁月。这是一把长约80厘米的大刀,只见上面布满红褐色铁锈,然而这一把修长厚重的大刀握在手上,仍能感觉到它当年的寒锋慑人。
柯养说:“1938年,中共地下党员陈信材和张炎将军夫妇各捐100大银给坡心岭村大刀队,按十九路军军刀规格打造大刀48把和双刀4副,这就是大刀队大刀的起源。”据了解,目前村中仍遗有大刀十余把。
1939年秋,坡心岭村建立起第一支抗日救国大刀队。抗日时期,坡心岭村经济落后,多数村民靠种菜做小贩为生。穷则思变,村里约有50多名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聚在一起,参加了抗日救国大刀队。部队设在村中的文武馆内。在这里,大刀队员们既学唱“大刀向日本鬼子头上砍去”等革命歌谣,更操练刀法和游击战术。当时威震南路,各县乡村武术馆都派人前来参观学习,随后队伍发展到100多人。侵华日军的飞机多次轰炸梅菉,大刀队队员们积极参加救援,维持社会治安,把守村口,将进村骚扰的伪军赶走。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南路特委梅菉中心交通站设在坡心岭村,这使得坡心岭村成为革命迎来送往的枢纽和据点之一。1948年农历正月十三,敌人准备包围新地康屋全歼吴梅两县干部,130多名骨干危在旦夕,坡心岭村骨干冒着生命危险前往通风报信,使得康屋的革命骨干全部安全撤退,不损一人一物。
从1937年冬到1949年10月梅茂县正式解放止,坡心岭村村民坚持革命斗争整整12年。坡心岭村民95%以上的家庭有人参加革命,村民中先后有19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地下交通站4个,全村有两名村民为国捐躯。解放战争时期,坡心岭革命骨干在敌人的心脏地带眼皮底下,接送革命同志进进出出,没有发生过一次事故,很好地完成了党组织交代的任务。
采访完抗日英雄柯养等老前辈后,记者来到梅岭离退休干部民间艺术研究会,参观了当年抗战使用过的发黄的歌册、褪色的红旗、锈迹斑斑的大刀长矛等物品。弯腰把大刀腰刀握在手里,记者感到历史的沉重,仿佛看到这些锋口已钝的兵器依然闪烁着寒光,发出抗日救亡的怒吼。
“大刀队”成文化名片
李白有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随着岁月的流转,坡心岭村原有的革命历史风貌也在悄然转变。曾经闻名吴川的美景“月照坡心”,如今也因村庄改建、水塘污染等原因,逐渐褪去原有的秀丽色彩。锈迹斑斑的大刀,布满灰尘的队部旧址文武馆也在经受着岁月和风雨的侵袭。今天,如何将革命老区革命精神继续发扬,发展红色旅游、历史人文游是今日坡心岭人需要深思的课题。
在新建起的两层高“老人活动之家”门前,孙康福对记者说:“这都是村民自主集资建设的。坡心岭村文化生活丰富,同时在建的还有座近千平方米的戏台,这里将成为我村传承革命精神文化的舞台。”
据了解,坡心岭村也将重新规划村景村貌,对莲角塘生活垃圾进行全面清理,并在塘边筑起长堤,路边铺水泥,池底实现硬底化,并在塘内种满莲藕。孙康福信心满满地表示:“明年五月,坡心岭村将重现历史美景‘月照坡心’。”
此外,坡心岭村委会将对目前破落不堪的大刀队旧址文武馆进行修葺维护,并将其建成坡心岭村革命历史纪念馆,孙康福说:“抗日大刀队,将是我们坡心岭村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