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徐闻发现二百多年祖祠 保存完整或为该县最古老祠堂

2013-09-06 08:25 来源:湛江新闻网 作者:刘卫

徐闻发现二百多年祖祠

    湛江新闻网讯:历经二百多年风雨洗礼,由徐闻农民自己修建的建筑物至今完整屹立,并对后代的教育还在发挥着积极作用。9月5日,笔者随考古者深入徐闻县城南乡北谭村,见识了深藏在房舍绿荫中的邓氏祖祠,窥见了徐闻这个蛮荒之地二百年间的社会文明。

    邓氏祖祠就位于徐闻县城北乡北潭村村中间,占地1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由一幢三间砖瓦房及门楼组成。据北潭村邓氏族谱记载,该祠堂建于1784年,距今已两百多年。北潭村民反映,邓氏祠堂历经二百多年风雨洗礼,至今保存完好,其木梁从未换过,仅是外墙石缝用水泥砌实。笔者看到,祠堂砖瓦虽已留下岁月的沧桑,但基本不见破痕,保存完好,仅是这些木梁表层有所缺损,但无大碍。说起这座二百多年的祖先遗产,北潭人充满自豪。

    北潭邓氏有着优良的传统,其在祖祠建设上得到表现,门楼及正屋的对联表达了邓氏祖先勉励后人读书出仕的意愿。特别是,在祖祠正屋前面空地,左右各设有一个升旗装置。村民介绍,升旗装置作用是庆祝邓氏子孙科举高中,但其职能却不同,文升左旗,武则升右旗。北潭邓氏子孙只要有人中举,族人则集中在祠堂空地,敲锣打鼓庆祝,并由族中长老升起族旗。这也是对族人的一次集体教育。周边村庄群众看到北潭村升起的旗帜,便知道北潭村又出了人才。

    正是因为注重对子孙的教育,北潭邓氏人才辈出,在偏僻之地的徐闻县炙手可热。清宣统《徐闻县志》中“选举志”上记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丙午恩科邓廷璋中武举(敕授武略骑尉截取守御举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戊申恩科邓廷标中武举(敕授武略骑尉截取守御举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乙丑恩科邓国霖中文举(特授浙江省处州府青田知县),邓国霖之子邓建銮官至京章行走。

    据记载,邓国霖在知县任上病逝,其为官清廉,青田百姓恸哭相送。由于其清正廉洁,竟家无余粮,其遗体运回数千里的徐闻埋葬时,也是当地百姓捐来的盘缠。邓国霖墓在徐闻县下桥镇二十四坑,目前保存基本完好,当地人称为知县墓。

    北潭邓氏历史渊源久远,据《徐闻文史》和村中《邓氏族谱》记载,这支邓氏始祖原居南阳邓州,唐宋代后就已经开始定居嘉应州(今梅州),后经广东梅州兴宁迁至广东省新安县(今广东宝安、香港新界一带)定居。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已定居新安县的邓正考中恩科举人,被委任为琼州府(现海南省)澄迈县教谕。邓正任满后率家眷北归并落居徐闻县西区各水(今徐闻县境内角尾乡)。200年后的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邓正的第四代孙邓邦俊见北潭村背山面海,风景秀丽,于是与家人商议后,便带着家眷由徐闻县西区迁居北潭,其也就成了北潭邓氏的始祖。

    徐闻自古为蛮荒之地,史料记载,当地老百姓有轻生倾向,民风野蛮原始,是被当时社会文明遗忘的角落。二百多年邓氏祖祠的发现,对研究徐闻古时社会文明有积极意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百万英才汇南粤”粤西专场招聘会在广东海洋大学举办
  • 燃情绽放!广东工人艺术团送文艺首站走进湛江坡头
  • “五一”假期,霞山区将推出文旅嘉年华
  • 湛江文旅又“上新” 赤坎寸金新景亮相 
  • “湛将”杨富华夺得男子南棍金牌!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传统项目赛区)落幕
  • 市民读书购书热情“爆棚”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