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从“养殖废料”到高值化利用,湛江科技赋能海藻产业链跃升

海藻黄金宴:强技加身 点藻成金

2025-09-22 08:50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策划/崔财鑫 龙飞腾 文/记者陈彦 杨雅丽 图/记者李忠

 俯瞰湛江湾实验室。

尝过海鲜刺身,再来一口海葡萄,既解腻又别有风味。今年4月10日,在湛江湾实验室龙王湾园区举行的“智汇科技·鲜美湛江”海上牧场产品品鉴会上,碟子上一串串绿色的“小葡萄”以及色泽紫褐、形态分明的张氏江蓠引起了食客的兴趣——这正是由湛江湾实验室“出品”的“科技海藻”。

这些“科技海藻”,来自湛江蔚蓝海域下那片“水下森林”。在科研力量推动下,昔日渔民眼中的“养殖废料”,摇身变为餐桌上的脆嫩沙拉、鲜爽汤品、喷香热菜,串联起“实验室育苗—海上养殖—餐桌烹鲜”的产业链。

从海洋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回海洋、再从海洋到市场,这片“森林”如何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共生之路?距离品鉴会过去已数月,湛江的海藻开发利用是否有新进展?8月8日至9月20日,本报记者先后深入走访了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广东新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探寻这场海洋资源高值化利用的“变革密码”。

广东海洋大学的实验室,盒子里的是生长中的礁膜种苗。

“寻宝”:

“水下森林”走进实验室

红翎菜、海葡萄、拟鸡毛菜、张氏江蓠、海门冬、礁膜……沿着湛江绵长的海岸线漫步,总能在潮间带发现色彩缤纷的“宝藏”。

在科研人员的眼里,海藻不仅是一种海洋生物,还是餐桌上的美食,更是海洋生态的“修复器”——既能为鱼类提供“口粮”、栖息场所,又能吸收二氧化碳,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海藻需求量不断增长,野生资源早已供不应求,人工栽培成为必然选择。但要做出一桌“海藻宴”,绝非“捡到篮子里都是菜”,需兼顾口感、营养价值及消费者对新种类“海洋蔬菜”的接受度。为此,科研人员纷纷把海藻“搬”进实验室,试图培育出适合餐桌乃至用途更广泛的“海藻苗”,探索让这一宝贵的海洋资源实现规模化养殖的路径。

在广东海洋大学的实验室里,15个白色养殖箱整齐排列,箱中放置着一片片插槽式培养的苗板。附着在苗板上的礁膜孢子囊随着水流轻晃,尽显勃勃生机。这是团队首创的新型苗板和插槽式高效采苗技术,孕育着湛江海藻产业的新希望。记者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苗板上海藻嫩绿的色泽与独特的形态质感,宛如清新雅致的春日水墨画,兼具生机与诗意。

“每个箱子都有240片苗板,今年3月28日开始培育,到10月1日就可以移植到海里养了,到时候每个箱子可以栽3000亩。”说起这些“宝贝”,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谢恩义教授的语气中满是自豪。

这份自豪,源于二十余年的坚守。从博士论文聚焦礁膜开始,谢恩义将礁膜的育苗栽培等研究当作爱好坚持下来。靠着在海边“寻宝”,他收集了诸多南北方礁膜种质资源,为突破礁膜育苗技术难关奠定基础。

同样在海藻这一“赛道”上加速奔跑的,还有湛江湾实验室的大型海藻开发利用团队。“南方的海藻已知的有上千种,当中有很多是有经济价值的藻类,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把种苗资源开发起来。”该团队负责人谭华强博士说,过去由于技术限制和认识不足,这些宝贵的海洋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其实,湛江完全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

在谭华强看来,地处北纬21°的湛江,水温适宜,水质肥沃,是多种海藻的天然生长乐园。更为重要的是,湛江有着丰富的海藻种质库,为研究和育种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种质库的资源主要来自于野外采集。这些年,谭华强和团队成员的足迹遍布徐闻、遂溪、硇洲岛等地,发现了海葡萄、海门冬、拟鸡毛菜、红翎菜等野生藻种。每株新藻种都会带着海水的湿气“走”进实验室,为湛江海藻规模化培育的科研突破与产业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广东海洋大学的实验室,谢恩义教授展示一片片插槽式培养的苗板。

“下海”:

解锁规模化养殖的密钥

走进湛江湾实验室海藻育种室,只见培育箱里的张氏江蓠、海葡萄等种苗长势喜人,这里还有科研人员制作的各种海藻标本。“这些形态各异的海藻,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还蕴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从中提取卡拉胶、琼胶、海藻多糖和藻蛋白等,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产业,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谭华强告诉记者。

将天然的海藻资源转化为可规模化养殖利用的产业资源,这条从实验室到海洋的探索之路并非坦途,首要攻克的难题就是育苗。湛江的科研团队天天“泡”在育苗池边摸索,硬是咬牙挺过了一茬又一茬的失败,才把“娇气”的海藻苗驯服成了能下海“闯荡”的健壮苗。

多年来,谢恩义带领团队就专注于礁膜、异枝拟江蓠、硇洲马尾藻等海藻育苗研究。为何聚焦这几种海藻?谢恩义有着清晰考量——它们在粤西分布广泛,有一定野生资源,是海洋牧场理想配养种类,食用、药用、工业用价值高。它们又各有优点,礁膜育苗可全程室内进行,是粤西极具地域优势、有望形成10亿元以上产业化栽培的海藻;异枝拟江蓠能用于混养水质处理和藻场构建,可与牡蛎等动物养殖耦合;硇洲马尾藻曾在湛江流沙湾中试成功,亩产鲜品高,具备推广条件。

与此同时,团队通过室内育苗保苗的装备更新和创新,大力发展室内工厂化育苗和保苗工作,突破从实验室到海洋规模养殖的这堵“墙”。目前,广东海洋大学已成为国内绿紫菜(礁膜)种质资源保存最多的单位,礁膜育苗与栽培技术获得湛江市地方标准认证,是名副其实的绿紫菜种质“基因银行”。

这个“基因银行”意义重大——构建了具有全面遗传多样性的种质库,为品种改良、生态修复和产业开发提供了基础支撑。

当前,随着在海里养殖海藻的季节即将到来,湛江的多个海藻科研团队都忙着做准备,好让“种苗宝宝”以最佳状态回到大海的怀抱。

不过,下海历练还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在湛江养殖海藻,既要躲开台风季,又要避开鱼害的季节,还要考虑它的产业价值。”谭华强介绍,“湛江多台风,泥猛鱼(又称‘篮子鱼’)喜欢吃海藻,清明节过后湛江海域就会出现泥猛鱼群,到11月份后逐渐退下去,所以我们一般会避开这两个不利的时节。”

令人振奋的是,经过团队的努力,目前湛江湾实验室多个海藻规模养殖项目已取得新进展——拟鸡毛菜已完成规模育苗技术的建立,现已进入中试阶段;建立了麒麟菜保种模式,该模式可抗10级以下的台风,能在持续暴雨下不烂枝;摸索了一套海葡萄海上养殖新模式,可用于海葡萄扩种;红翎菜池塘规模养殖完成了中试,产量较高,每平方米一茬在10斤以上。

“中试成功后,再进行示范养殖,下一步就可以向企业推广。”谭华强对此充满信心。

广东海洋大学的实验室,谢恩义教授展示一片片插槽式培养的苗板。

“入菜”:

打通高值化利用“最后一海里”

海藻生长速度快,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显而易见。以麒麟菜为例,用绳子吊养在海面以下半米深处,只要吊养2两,三个月后产量能翻50倍。

礁膜亦如是。谢恩义细细算了一笔账:栽培一亩礁膜只需180平方米的网帘、110根桩,成本价2000元,而利润可达2万元至3万元。“而且养海藻不需要施肥,靠光合作用就能生长,是真正的环境友好型资源。更重要的是,海藻在生长过程中还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起到净化海水的作用,它每公顷年固碳量可达0.3吨到1.5吨,显著高于陆地热带森林的每公顷年固碳量0.2吨到0.5吨,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养殖出来的海藻要变成受市场欢迎的产品,还要过“加工关”。近年来,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钟赛意教授的团队,正忙着攻克这道关。依托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及广东省海洋生物制品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他们在海藻预制食品、海藻休闲食品、海藻多糖与寡糖、海藻调味品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并与企业携手攻关,推动海藻资源在功能食品、生物制品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希望让它真正“增值”,带动整个产业提升效益。

不过,钟赛意直言,与山东、福建等海洋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湛江海藻产业发展仍有不小差距。为此,他支了几招:既要政策引导、做好顶层设计,也要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把“全链条”做扎实,向前端大力发展海藻种业,向后端延伸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同时结合海洋牧场,大力推广“海藻+”生态养殖模式,把市场打开、品牌做响,湛江海藻产业的竞争力才能上去。

技术的突破催生了产业的变革。湛江发展大型海藻产业,是践行“大食物观”和发展海洋经济的生动实践。目前,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与市场培育,湛江的海藻产业逐步突破“实验室—海洋—餐桌”的壁垒,成为“蓝色经济”的关键增长点。

湛江湾实验室海藻育种室,谭华强博士察看海藻种苗的生长情况。

 湛江湾实验室,科研人员制作的各种海藻标本。

“上市”:

“绿色黄金”的馈赠

海藻的价值,远不止于餐桌。近年来,广东医科大学张海涛教授团队从麒麟菜中提取了可用于防治肺纤维化的麒麟菜多肽EZY-1成药单体,项目已获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利授权,并以500万元合同价格转让三项专利进行共同开发,正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这为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促进海洋健康产业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关键的力量。

企业的嗅觉同样敏锐。广东新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在密切关注湛江大型海藻产业的发展。该公司位于湛江奋勇高新区东盟产业园,目前是广东省内唯一一家规模以上的精制卡拉胶生产厂家。

“卡拉胶是一种天然海藻提取物,可以理解为海藻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应用于食品领域,如果冻、糖果、肉制品等,部分应用在药用植物胶囊和包衣等医药产品上,少量应用于日化产品,如面膜、牙膏、高端油漆。”广东新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曾志飞表示,企业选择落户湛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里有养殖培育企业所需原材料耳突麒麟菜的可能性。目前,该公司也和广东医科大学吴科锋研究员团队围绕藻胶的生物基新材料研发、化妆品原理及藻胆色素的利用开展广泛的合作。

曾志飞告诉记者,现在公司生产卡拉胶所需的原料红海藻植物主要依靠进口。“我们所需要的5000吨干海藻,换算成湿海藻需要乘以9倍,需求量是稳定且较大的。如果海藻在湛江海域能够成功养殖,对我们企业生产是一个利好,也能够给当地养殖户提供一个稳定的收入。”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双碳”目标的推进,湛江的大型海藻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科研团队的脚步也持续走向深蓝。未来,这片“水下森林”,必将滋养更广阔的产业生态,点亮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编辑:林霖
值班主任:苏碧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赵立坚微博晒湛江鹭洲大桥 白鹭与风电共舞,网友直呼“想出发”
  •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建设文明健康湛江
  • 湛江湾畔热潮涌!三大文旅项目勾勒滨海文旅新蓝图
  • 岭师附中麻章学校合作办学正式签约
  • 建设“法治校园”  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 “黄医生”造访湛江北站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