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道千秋业,人文万代传”。节日期间,读到10月5日湛江晚报“脸谱”周刊的《用青春守护梦想》的图文,仿佛朋友送来了一道好菜。
说来惭愧,写写卖书的小钟,作为一道“菜”,原本是我自己早就应该做的。因为我8年来“采访”该书店200次左右,有绝对的发言权。
钟锦轩是我2003年南下之后教过的学生,是班长,永远不紧不慢地微笑着的班长。他毕业后做了我早就想做的事情:开书店。
在他的小书店里,劳承万教授、唐有伯教授等前辈是常客,同学们亲切地称之为“白菜书店”,是因为他的书集中网购,卖的常常也就是白菜价。
2005年他毕业开店至今,我在他那里买了定价不下5万元的书籍——出资不到2万元。他知道学生穷,常常便宜得分文不赚。而且,可以说,整个湛江,大大小小书店几十家,还真的没有一家像他那样,进了那么多有品位的学术著作。当然,这也是他债台高筑、难以为继的原因。
我在他的书店里买到了18卷本2005年版的《鲁迅全集》、10卷本《王小波全集》、9卷本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7卷本史铁生作品系列纪念集、6卷本刘小枫创作集、4卷本《王国维集》、两卷本的木心《文学回忆录》……我自己的那几本小册子,他也是常常帮我进货,以便于有得送师友。
而且,他的小书店还是我的资料库。因为离得近,需要查找何种资料——如原文、版本、出处、参考文献——我随时会出现在他的小店里,因为网上的东西每每靠不住。有时候他不在,我会打电话把他叫回来。他总是不厌其烦,随叫随到。所以我时常感觉到:“这是我的书店”!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之所以半数以上的书籍通过小钟买,也不无“怕他倒闭”的忧虑在其中。
我的手机里有他女儿的照片:躺在地下的书堆里,读得津津有味。
也只有爱书的人,能够坚持做这种坚守清贫的事情。
我想说,湛江是除了广州之外高校较为集中的地方,是广州湾文化、雷州文化的大本营与根据地,是岭南文化的重镇。文化如何体现?标志之一就是看书店的数量与质量,进一步看旧书店的数量与层次。小钟有意无意做了很重要的“坚守文化”而且服务师生的事情,晚报抓住了很好的“脸谱”素材,这样的文图,不嫌其多,只嫌其少。
昨天又去取《刘震云精选集》与郑永年的《中国改革三步走》,答应给他写张书法的斗方贴墙上,曰:书道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