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爱好者庆贺“纯文学的胜利”,经济学家说“彩民上当了”,日本人遗憾“村上春树第五次打酱油”,美国人吐槽“美国作家已经‘空窗’文学诺奖20年,居然还是‘陪太子读书’!”
——这是昨晚北京时间7点在瑞典文学院公布82岁高龄的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芒罗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众生相”。
在此意义上,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有点像踢足球,偶然性不小。而“地域推定”(如“去年是莫言,今年恐怕不会还是亚洲作家“)、“性别推定”(如“此之前一共有12位女性作家获得诺奖,有点旱涝不均”)、“年龄推定”(如“获奖作家的平均年龄是64岁、对于大龄有成就的作家会网开一面”)、“倾向推定”(如“诺奖青睐纯文学作家”或“诺奖素有政治倾向”)、“意外推定”(如“评委颇有顽劣心态,他们就是要破坏大多读者的阅读惯性”)都只是推测而已。
遗憾的是,在我的书屋里翻了半夜,还是没有找到艾丽丝•芒罗的中文版短篇小说集《逃离》,据说这本2009年出版的集子是作者唯一的译为中文的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渐渐被“边缘化”,从庙堂下放到了广场。在铺天盖地的周末副刊、网络主页、广告文艺、时尚杂志、卡通漫画甚至“黄段子”面前,“纯文学”日益成为奢侈品和“多余的话”:“飘一族”不屑一顾,“网民”们忙于聊天,而上班族又往往没有了那份欣赏的闲心。去年的莫言获奖无疑为纯文学的坚守者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连旅游大军都要去莫言老家的厨房墙上捏一块土以“沾文气”。如今,写“女人的故事”、“爱情、性、背叛、孩子等苦恼”、“中年危机和琐碎生活中挣扎的女性”为特长的的艾丽丝•芒罗的获奖,自然能够把更多的目光引向生活、艺术与灵魂。而且,她的“并不特别重视情节,更多是利用时空转换,将记忆和现实生活打碎重新组合”的特点又恰恰是充满现代气息的。
至此,笔者突然记起一个红极一时而称为“诗坛奇迹”的“国家一级作家”、 原山东省齐河县县委书记李凤臣。此人从2005年5月至2006年9月的16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出版了7本诗集,多次召开全国级个人诗歌研讨会,迅速窜红而“名满全国”。后来,因为贪占1000多万被判无期。而其“权系民心聚/姓公不姓私/本为双刃剑/伤人亦伤己”的“名诗”《权利颂》,随之成为千古笑料。殊不知2011年文学诺奖得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一年才平均写两首诗!
愿纯文学华枝春满、根深叶茂,远离权势与铜臭。这是笔者在艾丽丝•芒罗获奖之际深深的祝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