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湛江人来说,出租车拒载不算新闻。打的时,距离太近,不去;目的地偏僻,不去;交通高峰期,不少空车驶过,却对乘客视而不见……终于,出租车新“国标”现身说“法”,它实施后真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打的难”吗?(10月18日《湛江日报》)
出租车行业新“国标”出台后,如何解决“打的难”又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其实,公众最为关注的是新“国标”明年4月1日实施后的“执行效果”。当前,出租车拒载成为国内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逐渐激起公众的不满情绪。所以,新“国标”旨在以“法”来规范出租车的经营行为,让罚治出租车拒载有更严的“法”可依,满足公众对提高出租车服务质量的要求。但是,由于现实中存在监管难等因素,因而新“国标”的执行可能会面临着“不力”的尴尬,让人担忧会变成“一纸空文”。有业内人士指出,这需对出租车行业标本兼治,一方面要严格监管执法,另一方面则要找准出租车定位改善供需关系。笔者认同这样的看法。在严格监管执法方面,我市已下定了决心,采取了措施,从严治乱,成效初显。不过,从现实反馈中看,这只是“治标”之计。要“治本”,还是要从出租车定位入手,改善供需关系。当然,这是每个城市都需要面对的议题。
出租车是辅助性的公共交通工具,其承担了公共交通的主要功能,满足了公众的特殊出行需要。在发达地区,由于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等公共交通较为发达,出租车扮演着大容量公共交通的“补充”角色,被当作是“个性化服务”;而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公共交通服务不够发达,未能充分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出租车成为公共交通的主要角色,被当作是“普通服务”。定位不同,发展思路就不同。我市作为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城市发展迅速,市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对更优质的公共交通服务有很大的需求。这样,出租车的“供”就与公众的“需”形成了一定的矛盾。从出租车司机狭隘的经营心理上看,既然他觉得“不差钱”了,那么他就不会为“赚点钱”而去忙乎。这是“打的难”的一个根本原因。所以,要解决“打的难”的问题,除了要加强监管力度,严打违规行为;还要规范出租车行业的运营市场,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增加出租车的数量,使供需平衡,并且引入竞争机制,让“不达标者”退出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