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由湛江市委宣传部、湛江市文广新局主办的第八届湛江市艺术节暨首届湛江雷剧节唱响城乡,大戏表演此起彼伏。,20多个剧团,不分民营国营,都是剧团中的优秀者;百场大戏,包括雷剧、粤剧、歌舞,都是优秀剧目,一场场好戏轮番上演,一条条村庄沸腾。
对广大的戏迷而言,艺术给他们最大的实惠是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的大戏;对各剧团而言,艺术节给了他们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但是,艺术节的意义和作用,绝不仅是送戏下乡,让群众享受到文化艺术发展的成果,它同时给了戏曲界一次盘点“家底”的机会,对此,戏曲专家有着更多的寄望:借办艺术节出人出戏,推动湛江戏曲艺术走出低迷之境,让“戏曲绿洲”繁花似锦。
最令人振奋的事情,莫过于看到新人崭露头角。
艺术节期间,戏曲专家柯锦湘在乡下看了几场演出,其中两场是湛江粤剧团在吴川吴阳镇演出的《珍珠塔》。“《珍珠塔》是一个老剧目,里面人物众多,说得出的就有二三十个,但现在这些老演员都退了,两个还在演的都是配角,其他全是新人,而且演出质量不错,保留了过去的水准,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这是很可喜的现象。”柯锦湘说。
戏曲界人才流失的问题成为雷剧、粤剧发展的瓶颈。近几年,由于戏曲不景气,人才流失严重,兼湛江培养人才的机制没有建立,雷剧、粤剧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很严重,甚至出现了人才非常短缺的状况,这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但是,人才培养非一日之功,以雷剧来说,雷剧演员十年一个大的“更新换代”周期,目前的主力仍是1998年以前冒出来的一茬,年纪都三四十岁了,逐渐过了观众感兴趣的年龄,接下来谁来担纳唱角,已经迫在眉睫。
但是,这次艺术节表明,新秀已经成长起来了,这在唱腔大赛过程中更加明显。从报名参加唱腔大赛的选手来看,34名参赛选手参加初赛,四十岁以下29人,三十岁以下13人,其中,15名晋级的决赛选手中,三十岁以下10人,最年轻的只有18岁,而且,从最终的获奖情况来看:两个金奖得主林华平和苏小莉分别是28岁和22岁。
林华平在参加唱腔大赛前已经唱了十年雷剧,但对于当天到场的雷剧界专家和评委来说,仍是一张新脸孔当天,当他站在舞台上唱起参赛剧目《义释血怨》选段时,英俊潇洒的扮相,字正腔圆的唱词征服了观众和评委的心,获得金奖第一名。
“他不仅唱得好,而且动作到位,板型也准,能把剧本里的情绪完全表现出来。我离开雷剧团后很少回去看,从没发现这么一个人才。所以这次比赛也是一个发现人才很好的机会。”前湛江雷州市雷剧团团长符玉莲说。
1991年出生的苏小莉是湛江实验雷剧团的演员,她以一曲《梨花情》选段获得金奖。决赛中,她扮相俏丽,声情并茂,运腔甜润,声清音准,完美的演绎为她赢得了金奖第二名。“90后的人很少关注雷剧,但是我喜欢雷剧,我希望通过大赛得到更多专业的指点。”苏小莉说。
“如果没有艺术节这个平台,这些年轻的新秀就不会被更多人认识,也很难得到更好的指导。” 柯锦湘说。
目前湛江地区除了湛江市实验雷剧团、雷州市雷剧团和徐闻县雷剧团为国营剧团外,还有120多个民营剧团活跃在雷州大地,从业人员近5000人,每年演出20000多场。剧团常年在乡下演出、赶场,忙于生计,流动性大,很难被专家发展。但是,举办艺术节,把各剧团召集过来,大家在一起表演、展示,让新人有机会亮相,对好苗子加以培养、扶持,让他们不断成长,让他们更好的发展平台,在艺术上更进一步的提高,这对剧团、对整个戏种,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艺术节,达到出人出戏的目的,这是戏曲专家们一致的寄望。所谓出人就是通过艺术节,发现一批好的艺术人才,这不仅仅指演员,还包括剧作家、导演、舞美、美术创作等。通过艺术节,还要催生出一新的剧目,从目前来看,新人已经出现,而新戏的产生,仍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