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头黄牛重1400多斤,被称为“牛王”。图/记者邓木生 见习记者杨讯 记者协理陈冠文
制作牛车闻名于世
将村名霞家改成车家,是缘于村里的牛车特别多,而制作牛车的能工巧匠更多。清末民初,车家村的朱、李氏祖先就在南渡河一带开始专业生产制作牛车,家家有牛车,户户会制车。在雷州农村的自然村中,按人口比例来说,使用牛车最早和制作牛车最多的,当数车家村。
车家村座落在南渡河冲积平原上,地处东西交通要道,地广路平,土地肥沃,草木茂盛,交通便利,适宜养牛助耕和牛拉车跑运输。改革开放前,雷州半岛的乡村罕见拖拉机和农用车,普及的主要运输工具是牛车,靠牛拉板车解决农忙运输问题。至今农民仍然喜欢用牛车干农活,因为牛车易制作、成本又低廉,且方便在田野泥地上行驶。车家村的村巷、田埂都留有三米多宽的牛车道,便于牛车出入。
到了上世纪50年代,翻身的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耕田拉车运输的需求量增大,购用牛车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首选。传承祖辈留下的手艺,车家村的制车业便兴旺起来,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动手制作牛车。现在村里能够制作牛车的木匠己多达120多人。
上世纪70年代,村里出了个“牛车王”,名叫朱绵兄。他制成一架牛车,仅需要五天时间,且保质耐用,一时供不应求,他一年要从年头忙到年尾。外村的人知他手艺好,制工精致,都喜欢找他造牛车,他有求必应,还兼为乡亲们的婚办嫁娶制作桌椅床柜等家具。车家村人制作牛车,车身多用上等的油加梨木,车轮多用樟树木或荔枝木制作。现在木材难得,制造牛车已改用钢铁,牛车轮子也改成可以充气的,牛车使用起来更加轻便实用。
车家村牛车出名,养牛也养成“品牌”。车家村年青的村干部朱永华告诉记者:现今,全村大部分村民都养牛,每户至少都养了两至三头,全村养牛200多头。接着,他叫人拉来了一头由村民朱绵豪饲养的黄牛给记者观看,说这是目前全村最大的一头牛,重达1400多斤。有客商打上这头黄牛的主意,要出两万多块钱收购,但是主人舍不得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