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经过五个多月的海水养殖,还需分开养殖一个月方可上市。记者 李波 摄
养殖罗非鱼并不罕见,但大多数人采用的是淡水养殖。在遂溪县乐民镇海山村,村民黄迪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模式,引入过滤海水,用自然贝壳类产品调节海水酸碱度,使罗非鱼能够在盐度为18-20度的海水下生存,并采用每亩投放1.3万尾鱼苗的高密度养殖,亩产可达5000多公斤,成为海山村乃至乐民镇致富带头人。
高密度科学绿色养殖
用贝壳调节海水盐度
位于遂溪乐民镇海山村2000多亩的鱼塘波光粼粼,打氧机在不停转动,每个鱼塘都有一条大水管,源源不断地将海水抽入塘中,工人在塘边细细查看塘鱼的生长情况。这里和普通的养殖场没有多大区别,若不是经黄迪介绍,很难想象这里就是乐民镇海水罗非的养殖基地。
“目前在全国,很少有人会在1亩的鱼塘投放1.3万尾鱼苗!”黄迪自豪地说,一位在吴川搞鱼类养殖的朋友曾将信将疑地问他“这么高的投放密度会不会影响养殖质量?”然而,实践证明黄迪成功了,他养出来的鱼不仅肉质鲜美,而且还保证了产量。在养殖基地,记者发现鱼塘旁边有一个深井,抽上来的海水经过这个“深沙层过滤井”后才能排入鱼塘。为了保证水质,所有鱼塘的底部都挖了一个吸式排污道,既有排污作用又有净化效果;吸出来的废弃物并非直排入海,而是要经过消毒过滤池循环利用,达到绿色、环保的效果。
“海水罗非鱼的养殖除了要注重海水质量外,还需注意的是海水的盐度。”黄迪说,投放鱼苗时,要让鱼儿不断“学习”适应,就像堤坝开闸放行一样,海水的盐度应逐级提高,并用自然生态贝壳类产品调节海水酸碱度。海水罗非鱼如果是供应给酒楼做刺身的,在上市前还需投放到过滤净化池喂养20天左右,在保证鱼肉达到生吃标准后才能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