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新闻网讯: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湛江农垦局立足实际,强化措施,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为对口帮扶的白沙镇水美村委会打造起600亩的蚕桑基地,切实增强贫困户及村集体的“造血”功能,深受该村群众赞誉。
高标准打造蚕桑基地
水美村委会下辖水美、冯村、谢家等3个自然村,共有750余户3100多人。由于受历史、自然等因素影响,村民思想观念陈旧,靠天吃饭意识过强,且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村民生活普遍较为困难。
产业落后,穷根难除。只有“授人以渔”,增强“造血”功能,扶贫开发工作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据了解,当前种桑养蚕业大有奔头,为此,农垦局决定引导群众把种桑养蚕业作为主导产业,并帮助村委会成立了顺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
“村委会下辖的3条自然村均有广阔的坡地,但长期以来只是种植快速林,经济效益较低。因而在该村委会发展种桑养蚕业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驻村工作组邓朝琳告诉笔者,发展种养业,必须实现现代化、产业化,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
合作社在农垦局的支持下,承包了该村及邻村共计600亩坡地。随后,平整土地,打抗旱井,拉起电网,安装喷灌设备……大手笔打造高标准的种桑养蚕基地,截至目前,共计投入资金170多万元。此外,还将投资100多万元,建设19800平方米的养蚕房和6800平方米的蚕茧收购加工场,为发展种桑养蚕业提供产销一体化服务。
贫困户“领种”不需成本
合作社除了自留100亩桑地发展集体经济外,余下的500亩分给贫困户自行种植,打破“吃大锅饭”的局面,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当前,该村160户贫困户当中,除了没有劳动力的,均加入了合作社,每户不但可领种3至4亩不等的桑地,而且在扶贫期间内可享有免地租、免机耕费、免肥料费、免蚕房建设费、免喷灌设备费等优惠。这就意味着贫困户不需投入任何成本,即可参与种桑养蚕项目。
在水美村村后,蚕桑种植基地颇具规模,种上不久的桑苗已冒出嫩芽。闭上电闸,拧开龙头,清澈的甘泉便自动喷洒在偌大的一片坡上。而众多的贫困户,正在自家的地头上插种桑苗,忙得不亦乐乎。
带着妻子与孙子们在地上插种桑苗的李黄养欣喜地说,他家自愿加入合作社,分得四亩地,还免费领取了桑苗、肥料,而地上安装了喷灌,不用为种植用水发愁,种植技术也有人指导,这让他们一家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贴心服务助群众致富
万事开头难。为了让村民掌握种桑养蚕技术,坚定他们脱贫的信心,农垦局多次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前往友好农场、客路镇高坡村等地“取经”,并邀请蚕学农艺师李国和到该村开班授技。此外,根据水美村的实际及农垦单位的成功经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种桑技术要点》,并印发给村民,为当地种桑养蚕业提供贴心的服务。
“按照近年的行情,一亩地种桑养蚕,经济收入不低于5000元。贫困户参与这个项目,一年之内实现脱贫可能性很大。”湛江农垦局副局长何时盛显得信心十足,“根据广前公司、南华农场、友好农场等单位的经验,一亩地种桑养蚕的经济效益不低于5000元。这个产业,不但能够引导贫困户脱贫,而且可辐射带动当地乃至白沙镇西部群众奔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