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新闻网讯:春节期间的徐闻县曲界镇龙门村显得比其他村庄都热闹。龙门村已成为徐闻乃至湛江地区群众节假日观光游玩的主要场地。一年多前的龙门村可是个粪便与垃圾随处可见的“猪屎村”。龙门村在建设生态文明村过程中扶贫与清理村中垃圾并举,让村中贫困户领工资当村里保洁员,昔日“猪屎村”由此华丽转身湛江地区文明卫生村,从而引发千年老村卫生观念大变革。
龙门村有2000多人,在徐闻县是一个大村庄。龙门村的脏乱差在徐闻县农村中算是个典型,村民在家门口随便倒垃圾,全村变成了一个大垃圾池。几年前建起的硬底化水泥村巷,由于长期卫生差,新旧粪便与烂泥杂混其间,让人不敢下脚。一条水沟贯穿全村,从村外流进的水是干净清澈的,但进入村子后却是混浊的,水沟里随处可见阻塞着的垃圾等废物。这么差的环境,自然家家户户的卫生也好不到哪里去,偌大的庭院里乱糟糟,脏兮兮。龙门村因此有个不好的外号,叫“猪屎村”。
龙门村是徐闻县委书记钟力的挂点村。2012年2月21日至23日,钟力自带铺盖卷到龙门村,跟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村民一起谋划龙门新发展。同年4月份,龙门生态文明村建设启动。龙门建设生态文明村,在当时可有很多不同声音。龙门村村大人多,姓多人杂,群众意见不好统一。单是它的卫生状况,多少年来,村干部走家串户讲,但涛声依旧,村民的卫生观念依旧,肮脏依旧。如此脏乱差的垃圾村搞生态文明村建设,很多人并不看好。
建设龙门生态文明村,当务之急就是必须解决脏乱差。钟力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利用下班时间或者节假日到龙门村与村干部一起攻坚克难。龙门村先是在村外建起了一个垃圾集中点,号召村民自觉把垃圾倒到那里,但以失败告终。紧接着,针对村民的“惰性”行为,龙门村对症下药,一下购回了80多个垃圾桶,分布全村的角角落落。这一招开始凑效,在村干部苦口婆心的动员下,村民终于愿意把垃圾统一倒到垃圾桶里。
但以上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这些垃圾怎么处理?村里的卫生谁来负责?开始,龙门村采取“自扫门前雪”的方法,但全村2000多号人,一些村民“遵守纪律”,另一些人却不以为然,此举未能保证全村的清洁卫生。龙门村曾经想过采取轮流制。但村民本身就不自觉,想到此举不好监督不好执行,非长久之策,只好放弃。龙门村在徐闻县算是个经济强村,全年村集体收入二三十万元。村委会经研究决定,给钱雇请专人专门负责村道村巷卫生及垃圾收集处理,当作村委会给村民办实事做好事的举措来实施。同时,还决定,这些被雇请的人员必须是龙门村的贫困户,当作对这些人的扶贫,可谓一举两得。
龙门村因此从六个贫困户中雇请了六个村民,四个村民专门负责村道村巷卫生,两个村民则专门负责垃圾收集处理。负责村道村巷卫生的每人每月400元,负责垃圾收集处理的则每人每月1000元。六名村民上岗前,村委会就放言,搞得好让大家满意了才能领到足额工资,做得不好,根据情况适当减少报酬。但六名村民上岗以来,都保持了足额领取工资的记录。
方法得当,短短一两年,徐闻“大村”龙门村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村道村巷干净整洁,昔日脏乱差现象荡然无存。走在村道上,让人赏心悦目。
龙门村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龙门村民“顽固不化”的千年卫生观念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村道村巷干净整洁了,村民也不好意思让自己的庭院邋遢遢。戴姓村民跟笔者说起当时的触动时,说,外面都这么干净了,自家还这么脏,给外人指指点点全家都没有面子。他们开始审视自己的千年陋习,自觉把自家庭院整理好,铺上砖石或把庭院水泥硬底化,把猪和鸡、鸭、鹅圈养起来,房子地板铺上了瓷砖,外面出行一双鞋,进房一双鞋,房子里纤尘不染。有些家庭甚至模仿城市酒家宾馆,用起了公筷。龙门村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外来客人把果皮等丢在村道上,村民发现了就自觉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龙门村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改变了千年陋习,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化,先后被评为湛江市最美丽村庄、湛江市生态示范村、湛江市文明卫生村。
龙门村旅游资源丰富,百年老樟树包围着村子,周围是起伏如波浪的红土地,白色大风车点缀其间,万亩“菠萝的海”展开热带风光画卷。在徐闻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龙门村近年修起了小公园,建起了商铺。龙门村变身文明卫生村,吸引了大批游人前来观光,已成为徐闻乃至湛江地区群众节假日观光游玩的主要场所。观光客的到来促进了当地消费,从而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龙门村群众的精神面貌已今非昔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