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新闻网讯:近日,廉江市高桥镇坡督村驻村干部王顾平忙着整理网上的订单和发货。这个来自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驻村干部,自去年中旬“落户”坡督村后,就开始“网罗”当地的贫困户,推广“电商扶贫”。目前,在湛江驻村人扶贫专营店淘宝店,该村生产的花生油、茶叶、海边鸭蛋等土特产成了热销产品,仅花生油一项,该村去年网上销售了近万斤。(1月17日《湛江日报》)
驻村干部“网罗”当地的贫困户,推广“电商扶贫”新模式,造福廉江市高桥镇坡督村村民,令人欣喜。笔者以为,“电商扶贫”做到有的放矢,避免蛮干,容易见明显成效,可以尽快让贫困村民走上致富道路;“电商扶贫”把好事办实,彰显干部扶贫的诚意和决心,自然会赢得贫困村民的信赖和支持。因此,“电商扶贫”值得点赞。由此及彼。笔者想到一位外地亲戚得到干部帮扶的经历。身为贫困村民,他大面积种植小南瓜。以往,每当小南瓜成熟时,他总遇到了销售难题。驻村扶贫干部了解到他懂得上网常识,就在去年初,给他送去了电脑并给他“报销”宽带费用。在驻村扶贫干部的指导下,他在网上找到了商机,小南瓜的销售难题也解决了。更可喜的是,网络还让他寻到销售其他农产品的商机,坚定了他靠农产品致富的信念。现在,他逢人便说驻村扶贫干部帮了他一个大忙。是“电商扶贫”的”新模式,让笔者那亲戚在网上找准了致富路子;也是“电商扶贫”,进一步密切了驻村扶贫干部与贫困村民的关系。
诚然,贫困村民的情况各不相同,“电商扶贫”应做到“个体化”。为此,扶贫干部务必要“捧着一颗心来”,多接地气,愿意身入贫困村民中去,和他们打成一片。这样,贫困村民才乐意说出自己的意愿,扶贫干部才能真正了解贫困村民的种种信息,摸准穷根,“电商扶贫” 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