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变废为宝 一举多得

2015-04-21 12:04 来源:湛江新闻网 作者:谭总 凌方兴

邹承利(右一)正在观察碎叶机工作。 谭总 摄

湛江新闻网讯:19日,笔者在徐闻县城北乡下寮子村村口处看到:一台红色的烟囱式机器发着强烈的轰轰鸣叫,正通过高高的“烟囱口”不断地往卡车里“吐”碎片。

笔者上前细看,原来,这是一台专门粉碎玉米秆子的机器。其设计明了,操作也简单:工人只需把玉米秆子搬到机器两米长的板床上,送进装有马达的切割器里即可;玉米秆子、叶子被高速旋转的切割器粉碎成均匀的小碎片后,进入两米多高的烟囱式输送带里,再掉落到卡车里。

这台机器的主人是下寮子村的村民邹承利。他告诉笔者,近几年来,全县的玉米产业发展迅速,单他的家乡附近就种植了上千亩的玉米。他发现,玉米收摘后,农民普遍面临着玉米秆子无法处理的问题,除了少部分可以运回家喂猪养牛或晒干焚烧当有机肥外,大部分还是扔弃在田园里浪费掉。针对这个实际问题,他做了市场调查,获知玉米秆子是养殖场的主要饲料来源,需求量比较大,如果按照养殖场的要求,把玉米秆子粉碎后销售给养殖场,有一定的赚头。综合相关信息源后,邹承利于去年下半年专程前往广西,花两万多元购买了这台碎叶机,干起了收购玉米秆子、粉碎后卖给养殖场的生意。

邹承利回忆说,起初的一两个月里,群众还不知道他经营这门生意,须靠他自己到田园里收购货源,这一来一回,时间就耗在了路上,造成效率低下,一天就生产20多吨碎片。但后来,大家知道一吨玉米秆子可以卖100余元后,都运来卖给他。接着,一些大的种植户甚至将收摘后的整片玉米园承包给他,玉米秆子由他处理。这下,货源变得庞大充足了。大约半年前,邹承利自己忙不过来,开始转换了身份:雇工当老板。

他目前是12名工人的老板,已形成了斩、运、碎一条龙工序。那些被雇请的工人每天先到邹承利指定的玉米地里斩玉米秆子,运回来后接着粉碎,每天可生产碎片80吨。“一天下来,工人可收入300元。我呢,除去收购、运输、人工等费用,赚的差价则是10元一吨,一天大概有7、8百元的收入,算是共同致富吧。”邹承利说。

交谈间,刚好一位农户用三轮摩托运来一车玉米秆子,过磅后刚好是一吨,得款是115元。又准备回去运玉米秆子的农户笑着对笔者说:“邹承利的点子不错,我们的玉米秆子可以变废为宝了。”

笔者手记

邹承利这门生意看似很普通,一台碎叶机并不是什么大产业,但其意义非凡:既能减少之前玉米秆子在田园里腐烂坏掉的可惜,为种植户换回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带动农村富余劳力从事相关产业,更实现了自己创业致富的愿望,真正达到多方互惠。希望类似的创业实例更多地出现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从而推动农村事业的发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吴川:转移群众3213人
  • 湛江经开区东简街道庵里村:台风前的“暖心拉锯战”
  • 东海岛转移群众安置点暖心一幕幕
  • 吴川党员干部迎战台风“桦加沙”,一线筑起红色防风网
  • 风高浪急
  • 全力保障港口安全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