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革命旧址成为村民建设新农村的“引擎”

2015-05-22 11:57 来源:湛江新闻网 作者:谭总 杨飞 凌方兴

被湛江市政府批准为“抗日根据地村庄”的那屋村

挂有“解放战争时期徐闻县委县政府旧址”匾牌的那屋村新祠堂

    日前,笔者远赴徐闻县下洋镇那屋村,探访该村利用革命旧址引导村民建设革命主题新农村的情况。

    据了解,那屋村不仅是抗日根据地村庄,也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徐闻县委县政府建立的所在地。1949年,中共徐闻县委县政府在该村的祠堂建立后,以谭国强为首的革命队伍率领广大群众展开了解放战争工作。

    笔者看到,那屋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基础良好,环村路、巷道都已建成水泥路,村庄整洁。最引人的是位于村前的中共徐闻县委县政府旧址(下称“旧址”):前面是景色迷人的田园风光;按照古祠堂款式建造的两栋大瓦房色彩明艳,造型美观;小广场宽阔,空气清新。村民介绍说,旧址的祠堂是两年前由县政府出资建造的,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内设有县委县政府、看守所、70年代下乡知青等工作空间或房间,悬挂和设置着革命时期的宣传语、励志事迹,以及那屋村的古碑文等。

    笔者慢慢细品间,仿佛穿越时空,去到了革命时期炮火纷飞的年代,特别是悬挂在第二栋祠堂正门墙上的两个棕色渔筌吸引了大家的眼光……1949年,徐闻县还笼罩在国民党残余势力实行的白色恐怖政策中。为了更好地开展革命工作,我党选择在群众革命基础较好的那屋村建立县委县政府,并利用当时该村的原始森林做掩护开展革命斗争。国民党部队获悉情况后,派出部队前来封锁镇压。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一时间,我党力量陷入弱势,只好撤入原始森林中继续斗争。我党撤入森林后,队伍的吃饭问题凸显了:既不能在森林里生火煮饭,怕炊烟引来敌人;又不能回村里吃,敌人已封锁了村庄。在这种情况下,村民想到了好办法:用渔筌送饭。当时,由黄振拾、黄振兴等村民背着装有食物的渔筌,唱着雷歌“东边白白天将亮,赶牛备筌上山岗,牛咩啊,草子青青快来吃哟,我要放筌下去田”,假装到田野里捕鱼,避开敌人的视线后再潜入森林,把饭送给革命队伍。渔筌送饭比起用筐或娄状竹具送饭更不易被敌人识别而查获。就这样,村民们不断地冒着生命危险,发挥智慧与敌人巧妙周旋,一次次成功地躲过敌人的封锁,把食物安全地送给革命队伍,保证了革命工作的正常开展,为革命的最终成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村民说,受先人的影响,大家遵纪守法,村风淳朴,革命情怀浓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一些外出人员的带动下,目前,村里又准备进一步美化村庄。经过村民小组的讨论决定,今年,“旧址”将扩大建设:采取村民集资和争取上级资金的筹资形式,把“旧址”还剩余的约一亩土地利用起来,再建一间大祠堂以及增添休闲设施,使“旧址”充分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范畴里面,打造一个具有鲜明革命主题的新农村。

    现在的“旧址”仍然是村民的好去处,每当农闲时节或晚间收工,村民会来到这里散步、聊天,缅怀革命先人。就连镇里的学校都组织学生前来参观,使那屋村的新农村建设声名在外。“届时,‘旧址’扩建后,规模更大,内涵更广,将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引擎”,促进其他工作的更好发展。“村民黄执爱说。

    随行的徐闻县历史文化专家组的成员吴凯点评说:“那屋村以‘旧址’为主题展开新农村建设在徐闻境内可以说是一个创新,有着很大的期望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吴川:转移群众3213人
  • 湛江经开区东简街道庵里村:台风前的“暖心拉锯战”
  • 东海岛转移群众安置点暖心一幕幕
  • 吴川党员干部迎战台风“桦加沙”,一线筑起红色防风网
  • 风高浪急
  • 全力保障港口安全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