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市”,让普法阳光照进百姓家,徐闻县通过构建“一个中心、四个平台”全面落实“六五”普法,五年来,普法团队走遍了全县1249条自然村,进行普法宣传2037场次,先后投入150多万元,制作了3辆普法大篷车,开展“送法下乡”工作。
日前,记者从徐闻县了解到,通过多措并举,“平安徐闻”创建工作成绩显著,青少年违法犯罪率降至千分之一以下,公检法司、综治信访等部门连获“全国模范法院”、“全国司法所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信访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十佳先进县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等荣誉。
学生在观看普法大篷车教育片。
创新: “一个中心、四个平台” 全面普法
法律条文生硬枯燥,让不少群众感觉离日常生活较远。为把贴近公民的典型案例编成喜闻乐见的节目来宣讲法律,让普法阳光照进百姓生活,徐闻经过多年的普法实践,形成了“一个中心、四个平台”特色普法模式。
“一个中心”,即《法制之窗》教育片制作中心。其取材于基层司法所调结的民间纠纷典型案例,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各种刑事和法院审判产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刑事等案例,通过拍摄、剪接、配音等程序,制作成法制教育片。为保证普法力度,该制作中心每年必须制作12期以上的法制教育片,现已制作85期法制教育片。
法制教育片主要依托“四个平台”——电视栏目平台、普法大篷车平台、电影普法车、普法网站平台播出。据统计,该县电视台新闻频道每月播出一期法制教育片,自创办至今已播出1625场次。普法大篷车及电影普法车已深入全县的机关单位、农场、学校、社区、村庄、海岛和军营等地播放法制教育片2037场次,走遍了全县1261条自然村中的1249条,普法覆盖率达99.05%,受教育人数68万人次。徐闻县的普法网站刊登普法动态,新颁布的各种法律和《法制之窗》教育片等内容,更方便公民学习法律知识。从建站以来,普法网站点击率达18万多次,起到了较好的普法效果。
克难:业余团队拍摄赢得群众好口碑
《法制之窗》教育片制作中心成立之初,欲将民间纠纷典型案例拍成教育片,但受限于经费紧缺、成员不专业,迟迟未能正式开展工作。在徐闻县司法局的高度重视下,攻坚克难,终于让一支业余的团队赢得了群众好口碑。
“要拍片子先要有机器,经费紧张,我们就想办法借回来。”徐闻县司法局有关负责人吴安龙告诉记者,为筹集经费,司法局十分重视,找到徐闻县各单位进行“融资”,最终才将机器设备购置完成。有了机器,制作团队又苦于没有技术。团队工作人员“厚着脸皮”找到了县电视台,希望县电视台能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培训。经过一番交流,该团队的真诚打动了县电视台,团队人员得以接受免费培训。“负责拍摄的潘玉亚为了学好技术,一边要做好司法局的日常工作,一边又要紧跟着电视台的人学技术。”吴安龙说,尽管团队创建过程很辛苦,但他们克服种种苦难,常常携带着笨重的机器到乡村,一拍就是一整天,回到家中已是深夜。
一辆8吨重的大卡车,经改造的车厢一边侧面打开,变成一个流动的舞台,里面配置了银幕、LED显示屏、激光投影机、电脑、音箱、DVD播放器等设备,只要工作人员简单操作,“大篷车”就播放起生动的普法宣传片。这种生动而又接地气的普法形式让群众们在影片中学到了法律知识,纷纷为这支普法制作团队点赞。
2008年5月,当他们第一次将车开到农村,为群众播放了根据两个不孝儿子不愿意赡养母亲的真实案例编辑制作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等宣传片后,听到经久不息的掌声和老百姓的交口称赞,创作团队人员热泪盈眶,“工作虽然辛苦,但当看到自己拍摄的作品得到群众肯定时,那种成就感让人觉得一切劳累都是值得的。”
成效: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
通过多措并举,创新普法工作模式,徐闻县普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民法治观念和市民法律素质明显增强。公检法司、综治信访等部门连获“全国模范法院”、“全国司法所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信访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十佳先进县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等荣誉。
近五年来,徐闻县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公安机关共立刑事案件5963宗,破5308宗破案率为89.01%。检察机关批捕1834宗,提起公诉2043宗,审判机关共审理2115宗,判决2358人。司法行政机关共受理民间纠纷11694宗,调结11399宗,调解成功率为97.49%。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受理各类案件13518宗,办结12617宗,办结率为93.33%。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命案和民转刑案件平均逐年下降9%,破案率逐年上升11%。有力打击了罪犯,教育了广大公民,平息了民间矛盾纠纷,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社会满意度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