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坡头区官渡镇泮北村遗风小学的精神密码:

从抗日烽火到乡村振兴

2025-08-25 08:38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策划/黄康生 采写/摄影 本报记者骆丽华

陈平昌的家人参观遗风小学各展馆。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与坡头区官渡镇镇委委员郑德钊来到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地旧址——坡头区官渡镇泮北村遗风小学,探寻那段峥嵘岁月。

来到遗风小学门外广场,丽日蓝天白云之下,巨大的鲜红党旗雕塑似在迎风招展,让遗风小学更显得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这里原是陈氏宗祠,这里的青砖灰瓦间曾回荡过“打倒日本鬼子”的震天号角,也见证过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举旗出征的壮阔。

从宗祠到堡垒: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在此成立

泮北村村民小组长陈冠文从小就是听着老游击战士陈平昌等人的抗日故事长大的,对村的革命历史了如指掌。他介绍,遗风小学是中共南路特委在泮北村的重要活动据点,是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的成立地。

“我爸爸说,全面抗战爆发后,原中共南路特委委员陈信材回祖籍泮北村,动员泮北村群众,以祖尝作为办学经费、以祖祠作校舍,创办遗风小学。1939年春,遗风小学正式开学。”站在遗风小学内的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军史展馆里,70多岁的陈娣姐妹指着老照片,讲述着她从爸爸——103岁老游击战士陈平昌(原名陈路生)那里听到的革命故事。

彼时,中共高雷工委派党员梁红到遗风小学任教,建立工委联络站。1940年春,中共南路特委先后派中共党员、香港学生赈济会(简称“香港学赈会”)青年回国服务团卫生员袁惠慈(化名张越)和党员梁惠章(梁伟勋)、苏娟(苏坚)到遗风小学任教,建立中共遗风小学支部,袁惠慈任书记。从1939年到1944年底,特委先后派出黄景文、陈婉文、陈汉雄、何彬、陈元瑛、谢森、李学英、梁涛明等19人到遗风小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从事革命工作,黄景文任校长;先后派党员领导干部叶信芳、王国强、莫怀、张世聪等30多人到遗风小学从事短期革命工作。1943年2月,日军占领广州湾及雷州半岛后,中共南路特委建立中共吴廉边区工作委员会,当时黄景文兼任边区工委书记,工委领导机关就设在遗风小学。

在老游击战士陈平昌家门前,记者和他交谈。陈平昌1923年出生(身份证是1925年),精神矍铄,还记得当年在遗风小学上夜校的情景。他说,校长黄景文晚上利用夜幕的掩护,组织青年上夜校,组织识字班,教大家学习革命道理、唱抗日歌曲,发展游击队员。青年们学习打游击的作战本领,白天像平常一样做农民种田,所以一直掩护得很好,没有被发现,直到1944年参加了钩镰岭战斗才暴露身份。后来陈平昌成为了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的一员,一路随大军打到了广西的十万大山,直到解放。纯朴的他因为觉得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选择回到村里继续当农民,就这样平凡地过了七八十年。在这数十年中,他经常以亲身经历,教育自己与村里的孩子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1945年1月19日,遗风小学外的红旗映红了每个人的脸,雷州人民抗日游击队3支大队和吴(川)梅(菉)化(县)廉(江)边起义部队四支大队几千人齐聚在遗风小学外,司令员兼政委周楠站在台阶上宣布“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这两支队伍分别编为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泮北村50多名青年站进了第二支队的队列——包括当天新婚还没有洞房的陈李保说服母亲,带着红绸系腰的大刀出征(后牺牲)。抗日的火种迅速蔓延,2月,成立第三支队,全军3000多人。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后,在南路特委的直接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同日、伪、顽军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也让“泮北堡垒”的名号响彻南路。

血肉铸长城:平民英雄的烽火答卷

泮北村群众在党的教育下,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坚定不移地跟着党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出了应有贡献,甚至流血牺牲。

陈冠文介绍,泮北村遗风小学一直是革命的重要活动据点,因为这里地处遂溪、廉江、吴川、坡头等地的交界处,群众基础好,并且这里山林茂密、贫穷落后,很少有日伪军来到这里。地下党员、领导人来往这些地方都需要经过泮北村,这里天然就成为革命的活动据点。于是,泮北村肩负起交通与保护的重要任务,特别是肩负起保护南路特委机关领导的重要任务。

1940年6月,中共南路特委在此召开为期10天的各县特派员重要会议,周楠、温焯华等领导主持,遗风小学党支部担负会议的保卫和会务工作。开会的10多天,泮北村的游击队员和全体村民都肩负起保卫、警卫的重任,没有一个人泄密,保证了会议顺利进行。

抗日战争时期,泮北村有抗日游击小组、武工队和抗日联防队员共四十余人。除了陈平昌,主要成员还有陈枫、陈殷豪、陈玖、陈洪、陈康、陈惠英、陈水旺、陈李保、陈王生、陈旺仔、陈苏生等。

陈平昌自豪地说起钩镰岭的硝烟战绩:1944年11月23日,侦察员报告有100多名日伪军进犯湍流村,接报后黄景文带着遗风小学游击小组,与石门乡、成安乡抗日联防队一起,参加钩镰岭战斗,在黄景文的指挥下,游击队员击退日军数次冲击,击沉3艘运粮船,击毙日军中村分队长以下10多人。此后,日伪军疯狂反扑,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了很多宁死不肯透露革命者信息的进步群众……

听到这些,在场群众无不表示极大的愤慨。

至今让村民感动落泪的,还有致昌婶等人的故事。致昌婶这位靠捡猪屎换米的寡妇,把仅有的口粮留给隐蔽的武工队员,自己和六岁儿子称九啃野菜;陈裕昌、陈安昌兄弟的交通站里,12岁的陈土养放牛放哨,用“粪箕送干肥”作暗号传递餐食,被乡兵抓住审讯,愣是一句情报没漏;富商陈侨昌在广州湾的“振农园”,成了革命伤病员的隐蔽所,他还资助资金、护送民主人士北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广东省首届政协委员。

红土新篇:赓续红色血脉振兴乡村

现在的遗风小学,是湛江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湛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湛江市科普教育基地、坡头区党校现场教学点和坡头区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营地(基地)。郑德钊介绍,各级政府投入建设资金约2000万元,修复遗风小学和改善泮北村的基础设施。这里建设有廉政教育长廊、红色官渡展馆、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军史馆、坡头文史馆等。988.32平方米的空间里,5个展馆各具特色:蜡像馆重现战斗时刻,复原夜校场景,黄景文居室的煤油灯仍似有微光。基地每年吸引2万多名参观者。

基地讲解员全部由官渡镇新入职的公务员担任。所有刚考进官渡镇委镇政府的公务员都必须来遗风小学进行岗前学习培训,每一个公务员都必须铭记那段烽火岁月,讲得出革命英雄的不朽功勋。这既岗前教育,又让年轻干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革命精神践行到工作中,同时培养出一支稳定的讲解员队伍,需要时随时可以上岗讲解,

红色火种正照亮乡村振兴的路。借着“百县千镇万村工程”东风,泮北村把革命遗址串成“研学路线”:电商服务站里,水果、农作物通过快递发往全国,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节节增长。“就像当年陈侨昌出钱支持革命,现在我们靠红色资源增收,这是最好的告慰。”陈冠文说。

8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用大刀、热血守护家园;80年后,他们用智慧、汗水建设家乡。红土无言,却记得每一次觉醒、每一次冲锋、每一次传承——这就是遗风小学留给今天的精神密码:革命不是过去式,而是融入血脉的优秀基因,指引着红土儿女永远向前、向前。

编辑:唐嘉心
值班主任:莫松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广州博览会湛江展团精彩亮相:科技赋能、文旅走红、农品热销,广湛协作结硕果
  • 风车醒狮绘就生态旅游新景
  • 台风“剑鱼”来袭 船只回港避风
  • 记者直击湛江队赛前训练:小将全力拼搏,捍卫主场荣光
  • 青少年街舞大赛激情上演
  • 2025年湛江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开幕 科普教育创新发展联盟同步成立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