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本是台风季节末期,如台风不来,今年雷州半岛算是过上一个安稳年。而就在群众以为能长舒一口气的时候,10月4日,强台风“彩虹”来袭,中心风力15级,阵风达到了17级,给湛江等地造成惨重的损失。
“如果不是用吊机把停靠水面的船只一一吊上岸,停泊在塘内的船只就会全军覆没。虽是这样,因风浪大,港池小,还是损失了几十只小渔船。”徐闻县南山镇三塘村党支部书记林有说。虽然“彩虹”没有正面袭击徐闻,但在群众的记忆里,去年台风“威马逊”和“海鸥”强袭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惊心动魄。
徐闻是台风频发地,如果没有安全可靠的避风港,渔民的人身和渔船安全如何得到保障?
徐闻南山镇三塘避风港密集停泊了小渔船,难觅大渔船的身影。
台风季:漂摇渔船何处避风
南山镇三塘村处徐闻西面海域腹地,南与海南岛隔海相望,西濒北部湾,下辖5条自然村,总人口4859人,其中从事渔业生产的约有3000多人,拥有大大小渔船约400多艘。
在该村海边有一个水域约400平方米的天然避风塘,目前只适用于小功率渔船的生产停泊和避风补给,可容纳70艘小功率的渔船。
忆起去年的两场台风,渔民们无不谈“风”色变。“台风掀起四五米高的巨浪,一拨接一拨,凶猛地扑向海岸,单听风浪声就让人惊吓,一晚上都睡不着。海水冲上岸两三米高,家里都被淹了。”家住海边的黄大婶说,虽然渔船早早已用吊机放在岸上,可还是遭受了不少的破损,幸亏村里的大渔船都转移到海南避风了。
根据南山镇政府提供的数据,在去年台风期间,三塘村回避风塘避风的渔船有86艘,其中90%以上是小功率的渔船,都属于三塘村委下辖的三个自然村的。
而今年回港躲避“彩虹”的大小渔船才70多艘,为何出现这般情况?林有感叹地摇摇头说,因为该村简易的避风塘保护不了大船,渔民不得不转移到其他安全的地方,同时,渔船转移他处的风险也令人难以预测和控制。
老渔民林海一家世代以捕鱼为生。前年,经全家人东凑西借,再加上十几年的采海积蓄,终于买下了一艘大功率的渔船。“买船要考虑泊位的安全性,就像买车要考虑停车位一样,那么贵的船不能随随便便就放,要采取充分的防风措施。因此,台风来了,不得不开去海南那边停泊,可就担心半路上恰遇上台风,一不小心就造成船破人亡,这么危险,叫我们如何安心去深海捕捞呢?”林海说。
政府:捉襟见肘,没钱难建避风港
“说是天然避风塘,其实是一个小水洼,只能停泊一些小艇之类的,而且一直未被充分利用。渔民自筹资金建成的防浪堤,也只能抵抗得住六级以下的风浪。若是来了七八级风,整个塘上的小艇都会不由自主地摇晃起来。”三塘村村民李先生说,为了渔船的安全,政府应该在这里建一个坚固的避风港才行。
徐闻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李壮告诉记者,根据渔业生产分类的有关规定,港口建设扶持方面需要有所侧重,做不到遍地开花,特别是在地方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不过,经过这些年的港口建设,充分发挥了避风港的功能作用。比如东边的外罗港,供新寮、龙塘、锦和和前山等镇渔船停泊避风,西北的水尾港对接流沙湾,主要用于角尾、西连等乡镇的渔船避风停泊。
“毗邻三塘的四塘避风塘,能容纳200多艘渔船,承担起了南山、海安等镇的渔船停泊避风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建设,该四塘避风塘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坚固安全,经多次台风的考验证明,该港建得很成功。”李壮说,徐闻有十二个渔港,经过多年的不断修缮和扩建,功能作用显著,给渔民创造了安全可靠的避风场所。
“每年国家都有可申报的抢救资金,数额在20—30万元,这是根据渔港的需要来申报。对于动辄两三百万元的渔港建设工程来说,真是杯水车薪。去年,财政已向三塘避风塘下拨了台风灾后清淤专项资金10万元。”徐闻县海洋与渔业局一位工作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