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面积400平方米的简易避风塘。记者 黎阳明 摄
渔民:自掏腰包建港行不行?
一直以来,三塘人自力更生,自发把石块搬到海港水域,建筑起一道长约60米的防浪堤,形成了一个简单坚固的避风塘。在设备落后的年代,渔民坚忍不拔,用砧板把石头磨好了,再扛去填堵,经过十几年的自发修建,逐渐变成现在的模样。
记者走在由群众用石块铺成的堤坝上,看到即使是很小的风浪也能轻易漫过,把鞋子弄湿了。在避风港的水域里,堆放了多座小山般高的石块。听当地人介绍,这是前几天运过来的建港材料。港湾内停靠着几十艘小功率的渔船,以及四五艘小型运输船,并没有大功率渔船的身影。
“浅海捕捞只能捕捞到一些小鱼小虾,现在国家又禁止在浅海捕捞,我们想买大船到深海捕鱼,但又考虑没有安全避风港。基于此,渔民的生活处境非常难。为了生计,大部分渔民纷纷外出打工。”林绪庄说。
针对三塘村委会提出村民出资建设三塘避风港的想法,李壮说,村民的行为值得肯定,我们会全力协助,但建港工作要符合《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功能区划》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不允许出现非法用海填海行为。在当地渔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可通过县政府的扶持和向省级以上主管部门申报项目来争取资金的支持。
“村民自发建设渔港的积极性很高,纷纷表示愿意筹钱,外出的乡贤也同意帮扶。但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因为渔民增收困难,难以完成这么大的工程。如果大家同心协力,我们就有信心建好家门口的避风港。”林有说。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闫玉科教授告诉记者,渔民自发筹资建港是福泽子孙后代的好事,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支持他们创造的事业。同时也要加强引导,避免出现非法建筑,出现违法行为。“建港工程是一个大型工程,湛江徐闻两地海洋渔业主管部门需做好渔港各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的支持,制定完善的建港方案,分期实施开展工程,规范资金运转,做到公开透明,加强资金使用和工程质量的监管,建成一个安全坚固的避风港。”闫玉科说。
海洋大市需要安全避风港
我市作为海洋大市,渔港建设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但也一直处于后继乏力和基础设施差的尴尬局面。近日,省、市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加快渔港建设,我市渔港建设迎来春天,将有一批渔港受惠。
据了解,省今年确定安排11亿元的渔港建设资金,我市近日也出台了专项资金政策,促进渔港建设的转型升级。虽然加大了建设避风港的力度,但一些海洋专家认为,湛江三面环海,渔村众多,但有能力建造避风港的还是比较少,整体上我市避风港的建设不论数量或规模与作为海洋大市仍不相适应。“政府在这块的管理上还存在缺失,但渔船的停泊安全问题不容回避。政府应站在更高层面,出台配套措施,支持更多渔村建避风港,以根本解决渔船停泊难问题。”他们认为,三塘村的渔民要求建设避风港的精神值得肯定,政府及职能部门应该加大支持力度,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