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硇洲古吊》、《沁园春 湛江港》、《春天,倾听海东》……一首首饱含对雷州半岛热爱之情的诗文作品,在古筝、古琴的旋律中,在朗诵者抑扬顿挫的吟唱中,令观众陶醉其中。诗歌朗诵会结束,他们对“丝路筑梦”活动赞不绝口。 (5月1日《湛江日报》)
4月28日晚,以“古港新韵,海丝远航”为主题的“丝路筑梦”诗文朗诵会在湛江市影剧院举行。从报道描述中看,这次诗文朗诵会很成功,被称赞为“文化惠民的一种真实体现”。近年来湛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广大市民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也与日俱增。我市近年来通过开展送戏下乡、百姓舞台等活动,让基层群众感受到文化艺术的魅力,此次“丝路筑梦”诗文朗诵会,更是进一步推动了文化惠民再升级。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涵。如广州、深圳等发展较快大城市,其文化活动的举办是非常频繁的,规格和档次也很高。久而久之,在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便会沉淀出一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底蕴、独有的文明魅力。湛江的文化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自然无法像国际大都市一样,吸引很多市场力量来开演唱会、音乐展、艺术展。一方面是市民大众对文化市场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文化市场缺乏有效竞争活力,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在市场力量还不够强大的时候,政府部门就必须承担起急先锋的角色。诗文朗诵会通过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拉近文化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同时紧扣“丝路筑梦”这一时代主题,让老百姓有更多代入感。这一场诗文朗诵会,不仅起到了让群众欣赏诗歌艺术的效果,更起到了为文化市场“点火”的作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让文化市场火了,才能吸引更多的市场力量加入进来,共同挖掘湛江巨大的文化宝藏,让湛江文化市场兴旺,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下一步如何以更加积极、务实的态度,整合各方资源,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市场,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的效果,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攻克的一道难题。
要培养文化市场,关键还是落在文化惠民之上,要在“惠”字上下工夫,让广大百姓真正得到实惠。这就要求文化活动也要“走基层”“接地气”,主动去了解百姓的文化需求。要重点思考解决一些地方可能会出现的“剪刀差”情况——送的文化,不是百姓想要的;百姓爱看的,却又无能为力。只有深入开展文化需求市场调研,才能更清楚百姓的文化需求,才能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更接地气的文化产品。只有把百姓的“要文化”和我们的“送文化”无缝衔接,才能如“丝路筑梦”诗文朗诵会一样,真正收到群众喜闻乐见的效果。
期盼我市的文化作品能多一点家常味,多一点泥土味,多一点小而活,更受大众欢迎,让文化惠民成为一大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