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截至昨日,33个省直单位、佛山市对口帮扶单位,以及全市250个单位驻村工作队已全部到村进行对接,开展新一轮扶贫工作。本报记者跟随工作队进村开展扶贫工作,记录下省市工作队争分夺秒找“穷根”的工作情景。 (5月6日《湛江日报》)
随着省市帮扶工作队全部进村对接,我市新一轮扶贫工作也正式展开。经过连续两轮扶贫开发,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湛江仍是全省扶贫任务最繁重的地级市,贫困人口多达22万多人。要让这22万多人全部脱贫,任务不可谓不重,困难不可谓不大。要确保到2018年我市相对贫困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就必须从“精准识别”出发,走村入户求“精准”,争分夺秒找“穷根”,这样才能真正迈好“升级版”扶贫的第一步。
新一轮扶贫之所以是“升级版”,是因为较之以往两轮扶贫,其覆盖面更广、扶贫更深入、脱贫更彻底。笔者从《湛江日报》6日的相关报道中留意到两句关键描述——以往两轮扶贫,“脱贫一户就是成绩”;而新一轮扶贫,“落下一户就是责任”。过去,“脱贫一户就是成绩”,只要让部分贫困户、贫困村脱贫了,就算完成任务了,值得赞扬了;如今,“落下一户就是责任”,是要在2018年实现贫困人口百分百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从“脱贫一户就是成绩”,到“落下一户就是责任”,我们看到了“全部脱贫”的坚定决心,同时也清楚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使命和责任。
比起前两轮扶贫,新一轮扶贫最主要的难点有二:其一是目前的贫困人口有超过2/3分散在贫困村之外,从村集体经济发展上发力,可能会出现贫困村富了但贫困户依然贫困的情况;其二是新一轮扶贫要精准到人,而每一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大多复杂多变,必须“对症下药”形成“一户一策”,显然需花费更多心血才能让帮扶到位。要解决这两大难点,就必须从“精准识别”出发。
前两轮扶贫工作,我们投入了大量精力为贫困村、贫困户建档,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贫困人口底数,但离真正意义上的精准识别还有一定距离。精准识别,首先要看“真贫”。省市帮扶工作队之所以一进村对接就马不停蹄入户摸查,为的就是要在贫困对象上求“精准”,在致贫原因中找“穷根”。必须穿透层层表面现象,看清贫困户真正“贫”在哪,才能准确制定“一户一策”。而这一过程量大且复杂,必须做到细之又细、实之又实,才能真正对每村每户每人的贫困状况心中有数。
在精准识别的过程中,帮扶工作队不妨融入“互联网+”技术,建立一套精准脱贫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基本信息动态化、数字化、常态化精准管理。建立电子信息管理系统,一是能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更好地交流沟通制定“一户一策”;二是通过数字化管理,能够从大数据中分析出哪种方法对脱贫更有效,同时做好贫困户的动态跟踪,能更有效防止返贫现象出现。
从精准识别出发,仅是迈出了“升级版”扶贫的第一步,只有处处从“精准”上发力,才能在未来三年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我们期待着水滴石穿的坚持、踏石留印的干劲,让捷报早日传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