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意外让廉江籍涂世和(化名)再也无法睁开双眼。近日,家人目送涂先生被推进手术室,接受器官摘除,捐出1个肝脏、1对肾脏、1对眼角膜。涂先生及其家属的大爱善举将助3名患者获得新生,2名患者重见光明。(据9日《湛江晚报》)
将去世者功能良好的器官或组织捐献给需要移植的患者,是帮助他们延续生命的重要方式。目前,器官捐献有两种形式,其一是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器官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其二是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直系亲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
据媒体报道,近几年来,我国百万人口年捐献人体器官率增长了100倍,年均器官移植数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进展迅速,但从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来看,比例仍然偏低。这主要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自古以来,我们的社会观念认为死者要“入土为安”,所以很多人在感情上很难接受捐出亲属或自己的遗体。此外,由于目前我国器官捐献和移植的过程还不是很透明,一些人担心自己捐献的器官得不到公平、合理的使用。
公众的这些误解或偏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比如,有不少人本来生前表示过捐献器官的意愿,但是去世后由于直系亲属的反对,最终没能达成心愿。
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期待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研制”出可供移植的人造器官。美国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吉尔伯特认为,在50年内人类将能培育出人体的所有器官,但短期来看,人造器官还不可能取代捐献器官的地位。因此,现实的解决之道,只能是大力加强器官捐献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器官捐献。









